环保热线
4008-656-678

深圳市源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4008-656-678
传真:0755-86000681-821

邮箱:mark@orifrom.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社区"宝安桃花园科技创新园松岗分园"B栋21楼


资讯中心
污水处理300问题
时间:2015-07-15 作者:源禹环保 浏览数:


1.问:采用CAST工艺,污泥脱水后的混合液直接排入进水泵房,导致进水CODSS偏高,并影响选择池的反硝化反应,应该如何解决?
答:这是一个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被忽视的问题,即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回流至生化池后对生化处理的影响问题。由于污泥脱水前要加调质药剂,如PACPAM,有些药剂有一定的毒性,污泥脱水时可随滤液回流至生化反应池。处理这些滤液在技术上没问题,只是成本问题,如果选用合适的污泥调质药剂,并控制好加药量以及脱水机的进泥量等,对前面的生化处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还是强调的是,污泥脱水效果取决于污泥处理工序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污泥浓缩池的管理。
2
.问:“污泥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如何来控制?究竟是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用其它来确定排泥量?
答:泥龄、F/M、等与其说是运行的控制参数,不如说是设计方面的参数,在工艺控制中的只是参考参数。实际运行中排泥量通常是根据MLSS值加上经验来控制的,在SVI 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可用SV30来参考。
3
.问:本厂用的是卡罗塞尔氧化沟工艺。有时装置的出水氨氮比进水还高,进水TP2.5mg/L 左右,出水只有0.2 mg/L右,曝气机3台满负荷运行。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这是怎么回事?
答:只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来初步分析,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机物较多,反应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此外,也可能是磷不够,影响氨氮通过同化途径去除的效果。
4
.问:在运行过程中,氧化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污泥堆积,粒径约1mm 左右的污泥颗粒泛黄色,时常会造成二沉池大量飘泥,污泥返白,有絮体随出水一同流出,SV30迅速下降,处理效果丧失,堆积污泥减薄消除,周而复始,请问其成因和控制措施。
答:说明污泥已失去活性,使ESS增加。有二种可能:一是污泥自身氧化;二是污泥中毒。从你所描述的现象看,前者的可能性大,可测定一下污泥耗氧速率,以便针对性采取措施。
5
.问:ABA段如何控制?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SV30应控制在多少?控制在5%-10%可以吗?
答:A段的回流比应该大一些,但也不能使污泥在一沉池的停留时间太短,虽然A段主要是吸附为主,但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降解大多在沉淀池内进行,只有将吸附在污泥表面的有机物降解,才能恢复吸附能力。应该用MLSS来控制,在污泥沉降性能稳定时也可用SV30,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沉降比5%-10%太低。
6
.问:如果一家污水厂运行一两年处理效果没达到较佳状态,那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培菌(换泥)?换泥跟开始时的培菌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不用换!如果运行条件不变,换了也会一样的,即使你用优势菌种投加也没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控制好运行条件,如果是设计上的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7
.问:我调试的是工业废水。工艺为:水解+厌氧+好氧池1+好氧池2+沉淀。由于安装问题,曝气池布气不均匀(圆形曝气头曝气),每个曝气器处,均有一个类似喷泉上下翻滚(直径1m 左右),曝气不均,对处理效果有多大影响?还发现曝气区填料挂膜较少,镜检有大的后生动物,没有发现其它生物,填料生物膜表面为淡黄色,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能给我解示一下吗?
答:你所说的情况不能说是曝气不均,是正常现象。还有你说生物膜不多,不知是多少?如生物膜把填料基本覆盖就很好了,至于说曝气区外的生物膜厚达3cm 就是严重结球了,要采取措施,如用大气量冲刷和厌氧脱膜等措施。
8
.问:请问有关接触氧化池的下例问题。
1)接触氧化池在放空时,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时间?
2)当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下降时,要不要投加营养 ?
3)对于泡沫,加煤油消泡你认为有效吗,若有效通常要加多少?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接触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长的问题,而是要避免软性填料晒干而板结,板结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难再伸展开,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
2)接触氧化池处理能力的下降应从多因素考虑,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会严重影响处理能力,还要注意池放空时只能缓缓放,否则挂有大量生物膜的软性填料架会倒塌或变形;(3)化学性泡沫用水喷淋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冲),我不赞同用煤油之类的方法消泡。
9
.问:本厂近一周的进水、出水及生化池各数据平均如下:

 

BOD

COD

PH

SS

色度

氨氮

总氮

总磷

进水

253

810

7.9

286

32 

28

64

6.0

出水

4.8

74

8.1

12

8 

7.6

22.8

1.02

生化池: MLSS:4200 MLVSS2340 SV % :47.2
污泥指数:118.9 泥龄是35
采用的是改良型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目前的进水大约只有2.5万吨/天(设计是5万吨),80%以上是工业废水,另有少量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工艺流程是:曝气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没有设置接触池与水解池。生化池是鼓风机供气,深水转碟曝气,连续进水时溶解氧达不到1 mg/L,停止进水后溶解氧缓慢上升至4-5mg/L 左右。进水的严重超标及构筑物的缺陷,导致了生化池的负荷很高,且污泥浓缩池很小(180立方),有相当部分剩余污泥重回到进水泵房去。
现在碰到的问题是:
1)二沉池在进水后经常发现有活性污泥悬浮颗粒,是静沉时间不足还是难以沉淀?
2)三个二沉池均发现聚集的红虫(水蚤),水蚤好像是处理水质好的表现,是不是因为污泥浓度高导致大量繁殖?
3)二沉池有时发现有薄薄的一层飘泥,是不是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生化池曝气不足?还是污泥回流不及时?
4)二沉池三角堰板上容易青苔或是藻类滋生,有什么方法克服?
5)我认为污泥已老化严重,要将MLSS控低为3000-3500之间或更低些,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降低泥龄,这样生化出规池的耐冲击性会不会下降?出水水质会不会上扬?
答:污泥是有些老化,但不算很严重, 泥龄已达35天,按此推算,污泥负荷不到0.03。控制目前污泥浓度的2/3就足够了,应该逐渐减少污泥浓度,水蚤对出水没影响,分析取样时不要取到水蚤。还要注意沉淀池泥层控制,二沉池三角堰板上青苔和藻类只能人工清除。
10
.问:我们是石油化工废水两级生化处理,一级是圆形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二级是推流曝气池,一级DO 0.2mg/L,二级DO 5.0mg/L。这段时间一级生化进水pH 8.0,出水6.5,二级生化后PH 5.78,超出指标6-9的范围,这是怎么回事?
答:一级DO低很正常,因为污泥负荷高,一级pH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负荷太高发生酸化,二级出水pH下降可能是硝化反应消耗碱度造成的。因为你介绍得太简单,我也只能简单分析和推断。
11
.问:氨氮的去除,除了要有充足的碳原和足够长的污泥龄和保证足够的回流量,回流是回流好氧池出水还是二沉池底部回流?我现在调试氨纶废水,原来设计回流好氧池出水,可实际上是,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缺氧池的厌氧环境,我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会好些,这样说是否对?
答:根据你介绍的应该是前置反硝化,需回流好氧池的出水和二沉池污泥。你说若回流量达一倍时,就不能保证前边的缺氧池的厌氧环境的话不妥,缺氧区不等于厌氧,DO小于0.5mg/L就可。你师傅说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可防止缺氧区DO大于0.5mg/L。 如果好氧区DO1 mg/L左右,出水回流量在一倍时,缺氧区DO仍大于0.5mg/L时,不能再降低好氧区的溶解氧,也不要随意减少出水回流量(进入缺氧区的硝酸氮会少),此时可在不影响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二沉池出泥量,将池内污泥层升高,使污泥在二沉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使之处于缺氧或无氧状态,这样也有利于避免缺氧区DO上升。二沉池出泥量减少不会影响回流至反应池的污泥量,因为在二沉池内泥层升高的情况下,污泥在泥层中的浓缩时间长了,这种情况下出泥量减少了但出泥的浓度提高了。如果是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要回流,污泥不回流。我不赞成用前置反硝化。关于去除硝化菌的说法不妥,但明白你的意思。
12
.问:(1)最近车间试车,造成进水很不正常。昨天COD6000 mg/L,而设计只有600 mg/L。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使出水尽快恢复正常?
2)最近空压机房的风压有8公斤,而又没装减压阀,他们解释曝气管的流量阀一样可控制压力。请问一下,是不是风压过高造成的曝气不均?
答:进水COD大于设计值的十倍是无法达标的,应增加供氧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目的就是控制好污泥负荷和供氧量。但要注意:减少排泥量或不排泥是暂时的,当经过一个反应时断后(至少半天)就应该加大排泥量。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先让污泥与高浓度污水混合、吸附,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有机物降解,但仍有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在污泥上,让其随污泥而排出系统,这样可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因为这样高浓度的废水一般不会特续很长时间的。风压达8公斤不行的。
13
.问:活性污泥法处理鱼类加工废水,生化部分分三个格池串联进行,现在第二、第三生化池出现了大量的泡沫,而第一生化池中没有泡沫;起初以为是洗涤剂泡沫,但是最近在洗涤剂高峰时,将水外排,已经有四五天了,依旧没有好转而且有增多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答:可能是若卡氏菌引起的生物泡沫,在进水含油脂、负荷低的后段易繁殖。这类泡沫很难用水喷淋消除,只能人工清除或让部分原水直接超越至后面生化池,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若卡氏菌繁殖。
14
.问:老装置改造用来处理氨氮废水。采用水解+厌氧+两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污水回流到水解池,污泥回流到厌氧池(缺氧池)。如果加大回流,水解池污泥流失很快(水解池由黑变清),并且后面的厌氧池溶解氧可达0.7。为此尝试沉淀池底部回流(通过放空管回流),由于回流量限制,氨氮的去除率不理想。请问:前置反硝化工艺,通常回流的是好氧池出水还是沉淀池出水?
答:应该是二级好氧池的出水回流至缺氧区,而不是回流至水解池和厌氧池。可能是你没完全介绍清楚,我总感觉这工艺有问题,水解池就是酸化池,主要是通过水解酸化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应该先了解一下硝化效果是否好,再考虑反硝化问题,还有你说的沉淀池是否是最后的沉淀池(沉淀好氧池脱落的生物膜用)?厌氧池后是否有沉淀池?我感觉除了设计问题,还有运行管理问题。
15
.问:现在用SBR工艺处理医院污水,目前已经投放生活污水和回流污泥(经过带式污泥机出来的污泥1000斤),在鼓风曝气十分钟左右就出现大量的白泡沫。水量大概有120立方,是不是进水量大和浓度高呢?下步工作需要什么准备?微生物怎样培养得更好?如何控制曝气时间?
答: 如用脱水污泥作污泥培养接种用,投加量至少要有效池容的3%,还有营养方面的要求,接种污泥投加量太少了,至于出现泡沫很正常的,污泥形成后会大大减少或消失的。后面的问题是运行控制上的基本问题,这里不展开介绍了。
16
.问:我们厂采用厌氧-水解-一级好氧接触氧化-二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进水COD1000mg/L以下;进水氨氮 50mg/L;BOD5/COD0.35以上。出水氨氮无法达标,如何解决?
答:你们的工艺应改变,这样是无法达标的,进水氨氮50mg/L(总氮还要高),BOD5/COD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COD1000mg/L以下也不必用厌氧,可将厌氧池和水解池都改成好氧池,反硝化池不必另设,只要将目前的第一级好氧接触氧化池的溶解氧控制在0.5以下就可(是假设水解池和厌氧池都改成好氧池的情况下),因为不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初步的想法。
17
.问:为什么你说“BOD5/COD0.35以上就不必水解酸化”?
答: 因为这样的B/C比的污水可生化性还可以,污水中不可生化物质在此比值下不算很高,大部分可以被活性污泥吸附而通过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并使出水达标。还要说明的是所谓不可生化的有机物,其中一部分还是可以降解的,只是生化过程需较长。我说不必酸化并不是酸化效果不好,而是从投资、占地等经济角度考虑。
18
.问: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BOD80 mg/L左右,MLSS4000mg/L左右,目前DO在反应时控制在1.0~3.0 mg/L,有时DO 会超过3.0 mg/L。 现在污泥灰份较高,在恢复时应具体注意那些方面,大致控制参数是多少?以上的参数有什么不妥?
答:根据所介绍的情况,可能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污泥老化,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至选择池的回流量,减少曝气时间。
19
.问:废水硫化物高若用湿式氧化法,要是生成硫酸怎么办?这样对管壁有腐蚀作用,可能造成管壁塌陷,是否让硫化物沉淀较好?
答:不存在你说的问题。用湿式氧化法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盐,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未完全氧化的硫代硫酸盐。
20
.问:所加的干污泥量与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初次培养应该加多少?
答:接种培养法要多少泥只能是大概的范围,关键还是要经验,否则接种的泥最多也没用。我曾在这里看到一个贴子,这个单位直接将附近同类厂的化工废水装置的活性污泥进行移植培养和驯化,移入的污泥量很大,花了很大的污泥运输费用,可培养驯化近一个月仍失败,这就是培养和驯化过程的控制不当造成的。
21
.问:我们采用A2O工艺,现在总磷去除还可以,但是氨氮一直没降低,调试已经有三个月了,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不用内回流也可以降氨氮,而我们的内回流不好控制,几乎没有,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氨氮?
答:根据你说的情况出水氨氮高于进水与没有内回流无关的,主要还是反应时间不够,估计这类废水有机氮较高,由于硝化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出水氨氮上升也是很正常的,还要确认硝化的基本条件是否满足。
22
.问:接触氧化装置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发现生物膜形成后又会脱落,如何解决和避免呢?
答: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脱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挂膜成功,也就是说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挂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挂膜后没大量脱落是偶然的,经一、二次脱落后才形成才是必然的。这样说可能太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23
.问:腈纶废水较难处理,用什么处理工艺合适?
答: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含有大量低聚物和SCN等无机性COD,且含氮有机物高。所以先要预处理,如中和,混凝等,然后用生化处理,生化前面要设水解酸化工序。
24
.问:接触氧化池是否要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 ?如何计算?
答:按填料空隙率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没意义的,也算不准,应该是容积负荷和污水在生化池的停留时间。
25
.问:水解酸化阶段会不会出现COD升高现象呢?我的意思是,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原来水中有些大分子无法被重铬酸钾氧化,而水解后却可以。我做的是垃圾渗滤液。
答:确实有可能原来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大分子有机物通过水解酸化后能被氧化了,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还是不会升高的,理由是:(1)重铬酸钾法测定COD 时,有硫酸银作催化剂,可氧化95%以上的有机物;(2)水解酸化过程中COD 也会去除一部分的,去除率肯定高于前面说的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那些物质。
26
.问:(1)我们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避免或者排除干扰。(2)好氧污泥浓度的测定时,是取10ml 沉淀了半小时的污泥,还是取10ml 水和污泥的混合物沉淀后测定。好氧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多少是正常的。(3)水解酸化池的污泥浓度一般是多少为正常的。
答: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比色法测定。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说明氨氮浓度很低(只是猜测)。 污泥浓度测定要用100ml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
27
.问:在春节期间,卡鲁塞尔2000怎么运行(春节一些人回家,没有倒班)?
答:只要污水不断人就不能休息,所谓的周末运行模式靠不住的。
28
.问:我厂的UNITANK 系统其主体为三格池结构(三个池可分为左边池、中池、右边池),三池之间为连通形式,每池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并配有搅拌,外侧两边池设出水堰以及污泥排放装置,两池交替作为曝气和沉淀池,污水可进人三池中的任何一个。现工艺运行分两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一主体阶段运行步骤如下:(1)污水先进入左边池,同时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搅拌时间为1小时。中池好氧曝气,右边池作沉淀池出水。(2)污水继续进入左边池,左边池停止搅拌,进行好氧曝气,曝气时间为3.5 小时。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作沉淀池出水。(3)左边池停止曝气,静沉,静沉时间为1小时。污水由进左边池改进中间池。中池始终好氧曝气,右边池还出水。第一个主体运行阶段(共6小时)结束后,通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段(0.5小时反冲洗),即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过程改为污水从右边池进入系统,混合液通过中间池再进入作为沉淀池的左边池,水流方向相反,操作过程相同。以上工艺在我厂已运行两年,我认为该工艺在脱磷除氮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即在各个主体阶段沉淀池排出的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厌氧—好氧过程,排出的水其实以好氧水为主。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工艺在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不合理,好氧段时间过长。对此,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第一主体阶段为例:污水先进入左边池进行厌氧搅拌,厌氧搅拌一段时间后污水改进中间池,左边池停止厌氧搅拌改好氧曝气,这样左边池就好象被“锁定”一样,能尽可能完成硝化反应。其后左侧池停止曝气,作为沉淀池。然后进入第二个主体运行阶段,污水流动方向由右向左,运行过程相同。 建议提出以后我们也实践了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中一边池被“锁定”曝气、而中池改进水以后,中池的污泥就始终推流到另一做沉淀池的边池,结果中池的污泥浓度极低,而沉淀池的边池污泥浓度很高,造成“泛泥”和磷的二次释放。
对于上述描述的一些情况,想请教下面问题:
1)我的建议对我厂现行的工艺是否合理? 
2)建议中能解决中池大量推泥的弊端吗?
3)我厂现行的工艺厌氧—好氧段时间分配合理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你的建议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合理。但要作些调整,即在锁定左池的前提下,延长左池进水的时间,相应减少中间池进水的时间,这样更合理,理由从下条可知。 
2)左池进水的时间增加后,左池更多的污泥推至中池,使中池的泥比调整前的多,可以使中池进水时间结束时的污泥浓度比现在的运行模式多。
3)至于厌氧好氧的时间是要根据脱氮除磷效果要通过试凑来定的。 无论左池和中池进水时间如何调节,二池总的进水时间是不变的,中池进水时间增加而左池进水时间减少,推到右池的流量是一样的,但流过去的污泥绝对量会减少。当然各池的污泥浓度不可能平衡,这是交替式曝气池的特点。
至于要缩短周期的时间是不对的,对于设有厌氧段的工艺,如果缩短周期时间,由于边池出水前的预沉淀时间不能缩短,所以每周期中的好氧和厌氧时间就不够了,即使不考虑除磷,要缩短周期,也要在污泥的沉降性能好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减少预沉淀的时间,而保证生化应该阶段的时间。还要说明的是UNITANK工艺对脱氮除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磷会制约脱氮效果。
29
.问:微生物镜检时怎样计数?我用的是10×的物镜,16×的目镜,即总放大倍数为160倍,在总放大倍数160倍下的一个视野看到3个钟虫,那在1平方厘米中有多少钟虫?
答:应该用100 倍,即目镜和物镜都是10倍,来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并计数,丝状菌的丰度100倍也可大致看清,污泥结构和游离细菌的密度观察400倍较合适。计数方法是:先确定每毫升曝气池混合液共有几滴(假定每毫升有20滴),取一滴混合液于载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然后在100倍下将所有泥样都看一边,记好各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数量,然后再观察其它内容。 
30.问:对三槽式氧化沟侧沟排泥的方式,我认为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又由它的致命缺点,即像SBR 工艺一样会形成排泥漏斗,造成初期排泥的浓度高而后期排泥的浓度非常低。从而造成对后续的污泥处理工艺的不利,而且造成控制系统复杂,要借助不可靠的仪表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完成。
答:这是完全可避免的,边沟排泥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排的,如果在A阶段从曝气边沟排泥也不可能出现这情况。污泥沉降性能好的也不一定要则沟排泥,应该根据各装置的具体情况来定,至于运行管理要方便,当然要有可靠的控制系统,目前的控制系统应该算是简单、成熟的,当然自控系统出问题,用人工控制是很不方便,这也是三槽式氧化沟的弱点之一。
31
.问:三槽式氧化沟是如何交替排泥的?是实测曝气池污泥浓度进行切换还是根据进水浓度预测切换?
答:可在AD的起始阶段从曝气侧沟排泥,此时曝气沟内的污泥浓度也较高,在排泥过程中,一部分被污泥吸附的物质可随污泥一起排出,也可减轻此后反应该阶段的处理负荷,总之,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需根据运行周期的时间、污泥沉降性能等综合考虑,不能一成不变,交替排泥模式需由单独的控制系统来控制,现有三槽式氧化沟的控制程序无法满足这方面要求的。
32
.问: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模式如何编程?如何确定各阶段的运行时间?
答:由于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前3个运行阶段与后3个运行阶段的运行状态相同,设定时仅考虑前三个阶段就可。如:ABC 三阶段的总时间为4小时,应先确定C 阶段的时间,这个阶段以沉淀为主,假如停止曝气后将作沉淀用的侧沟的混合液在1小时内能使泥水分离完全,则C阶段的时间就定为1小时;A阶段是生化反应的主要时段,其运行时间应大大长于B 阶段,经A 阶段运行后,大部分生化作用已大部分完成;B 阶段是A阶段向C阶段的过渡阶段,此时,废水进入中沟,经生化处理后流向另一沉淀沟,曝气侧沟在不进废水的情况下继续曝气,使沟内尚未降解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所以B阶段的时间较短。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如当污泥沉降性能差时,应该适当增加C 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AB 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可在CD 之间设一个过渡阶段。
33
.问: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2000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8万吨/天。运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上月进水NH3-N平均为32.35mg/L,出水为25.99mg/L,是否提高好氧区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答: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
34
.问: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我想主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
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这方面问题非常复杂,不知你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见解?
答:其实也不用考虑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35
.问: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答: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各运行阶段的时间。运行阶段应先确定C阶段段时间,因为C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的浸没深度要一致。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没深度时,出水堰门的开度即为转刷运行时的开启限位。二条侧沟的所有出水堰门开启状态下的限位应该基本相同。
应该根据废水的特性和本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试运行来确定日常运行的最佳模式并输入可控编程器,进行运行控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如:因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沟泥水分离困难使出水带泥时,应该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其它阶段的时间。
二条侧沟出水堰的开闭状态是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自控的,半个周期二条侧沟的切换中,在预设定时,原出水沟的堰门应在另一预沉沟的出水堰门全部都开启后再关闭,以防原预沉沟在出水的初始时间漂泥。
自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手动控制来运行。手动控制时,各设备的开闭时间和顺序应该严格按运行模式进行,并与自动控制程序相同。
污泥负荷和泥龄的计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积可将氧化沟总容积*总生化时间与总水力停留时间之比。
36
.问:我厂有两组卡鲁塞尔氧化沟,设计日处理量8万吨,现在只运行了一组系统,日处理量4万吨,年后将启用第二组系统,用一组系统的污泥对二组系统进行污泥培养,请说说具体如何操作?
答:可采用污泥转移培养法,即把现在已运行的一组氧化沟的剩余污泥不断移入将投运的另一组就可。
37
.问:请从实用性角度谈谈对污水处理行业的自控技术的看法,比如说是卡鲁塞尔工艺呢?
答:生化处理工艺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艺,如果是传统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就没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护控制和泵等设备的手动遥控控制就可。卡鲁塞尔氧化沟用自控制当然好,如果有水下推进器,用保护控制就可,如果没有水下推进器,最好用运行控制。我这里说的保护控制就是控制系统(如PLC)根据设定的溶解氧范围,通过曝气机的开停和转速使溶解氧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运行控制就不同,除了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在曝气机慢速运行或只有个别曝气机运行时,防止污泥下沉,即在曝气机的总体运行状态只满足DO的控制,而不能满足泥水混和的自动调控。
38
.问:我们现在是检测2个池,1号是有种泥接种的,但是1个月下来镜检时只发现大量草履虫,发现钟虫的几率基本没有,最多再加上几条线形虫;2号没加种泥,然后进水曝气,一个月后镜检时发现了大量钟虫和一些草履虫等其他细菌,但是2个池的污泥含量都很少,请问现在应如何培养1号池的细菌,来增加污泥含量?还有就是曝气池里的溶解氧很高,一般都再9-11 mg/L 之间,6 mg/L以下的很少,难得出现几次,我们鼓风机已经时开的最小了,而2号池的溶解氧更高,一般都在1012 mg/L之间。
答:二池的情况类似,是营养不足和曝气过度引起的,污泥处于不断增长又在不断自身氧化的状态,所以要严格控制曝气时间,如果无法增加污泥量,只能采用间断曝气,还有营养比的控制等问题也要注意。
39
.问:对于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的污泥泥龄以及剩余污泥量应该怎样算才能使实际量与计算量的出入不大,它有没有简洁的计算公式或者说通用公式?
答:在实际运行中排泥量和泥龄不是根据计算来控制的,其它形式的活性污泥工艺也一样。
40
.问:我厂主要处理印染和化工污水。现生化池污泥只有1.2g/L,镜检没有发现原生和后生动物,出水不达标,一个星期大流量回流污泥,还是没变化。SVI 和SV%都很高,看不到丝状菌。请问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估计污泥已中毒受损,加大回流量是不对的。应该增加排泥量,并移植先前没受损时排出的剩余污泥或其它厂的污泥。 
41.问:一个工业园需要建设30000/天的污水处理厂,现有家公司提出“硅藻精土+生化”处理工艺。以前也曾看到关于这种技术的介绍,但是说法相差很大,不知道该相信谁?请发表看法。
答:硅藻精土用在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很好,运行费用也很低,工业废水处理要慎用。
42
.问:UASB法在国内应用很多,但运行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我想是几个方面:三相分离器;布水系统;保温措施。在此我有些疑问:
1)采用UASB法时,三相分离器是根据特定污水设计的吗?我见国内有很多专门生产三相分离器的,而U法使用较多是在工业废水方面,不同的工业废水性质不一样是否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正常使用?
2) 三相分离器是底部进水,布水容易堵塞,不知道运行的好的U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3)厌氧反应在35℃时比较好,U池的保温是如何做到的?尤其是采用钢结构的池体时。u池产生的沼气如何使用?如果U池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考虑加热时应采用何措施呢?
答:三相分离器一般不会根据特定污水来设计,只考虑其结构对三相分离的效果。布水系统堵塞问题是多孔式布水方式必然存在的问题,工艺上可采用反冲或气冲的方法解决,至于池体的保温一般不需特别的措施,只需控制进水温度即可。如进水温度过低,可在进水管线上加装汽水混合器,利用蒸汽加热至合适温度。不过在高效厌氧反应器中,我不看好U池,因为相对EGSBIC来说处理效果较差,对已建的UASB,如果处理效果不好,建议作些改造,如增设内回流管或后面增加沉淀池。
43
.问:UASBHRT要求较长,水力负荷太大,跑泥特别严重,长时间的内回流出水带泥较多,反而不利颗粒污泥的形成。不知你如何看?
答:设置内回流会加剧跑泥的说法不妥,这是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的,就是提高剪切力,当然颗料污泥形成的条件和U池的处理效率提高还有其它很多因素。 
44.问:我们用的是卡鲁塞尔2000的氧化沟,出水口的溶解氧一般控制在2mg/L左右,最高值控制在3.0 mg/L,进水的水量为每沟每天3万吨,进水的BOD有时候较低,平均值在50 mg/L,氧化沟的有效容积为14750m3MLSS一般控制在3000 mg/L,由此得出的F/M0.0339(不知此值对否),如果此值正确,那么污泥负荷也太低了吧?污泥龄一般控制在15 天左右,SV3015SVI50左右,不知该如何进行工艺的调整,来缓解跑泥的现象?
答:据我判断污泥已老化了。应对措施:增加排泥量,减少供氧量;如果沟里设置水下推进器,曝气机可间断运行。
45
.问:水解酸化在废水处理中是一个很难说清的处理工艺,对于COD来讲,有的去除率很低,有的去除率比较高,我设计的一个化工废水项目,水解酸化COD的去除率高达4050%,但需少量曝气。另一个印染废水处理装置的水解酸化COD去除率一般在1520%左右,但色度的去除率很高。水解酸化对pH 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象资料上讲的那么高,pH 在610之间均有效果,但在8左右效果应该比较好。你对此有何见解?
答:你说的化工废水水解酸化COD去除率可达40~50%,而且需少量曝气,这问题是特例,不能说明就是酸化的实际效果,因为去除的可能大多是无机性COD,是在曝气条件下被氧化的(因为有少量的曝气),如果不曝气COD 去除率会明显下降。
46
.问:UASB按照三相分离器的原里和作用,是不应该有污泥回流的,但由此而来产生如下问题:(1UASB反应器跑泥时如何补充污泥?(2UASB 反应器受冲击时引起污泥浓度波动,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平稳?(3)在排出UASB反应器中无机化的污泥时,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到所需的污泥浓度?
答:U池如果污泥流失,即使污泥能回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污泥回流的同时反应器的上升流速也会相应增加,回流量大污泥流失量也大,所以U池大多数是没有污泥回流的。我说的大多数没有也就是说有的U池还是有污泥回流的,因为在U池后又增设了沉淀池,但这样的工艺不多,如果这样还不如用EGSBIC更好。据我所知,U 池主要还是以絮状污泥为主的,加之反应器不高,所以上升流速不能太快,污泥保有量不多,容积负荷上不去。虽然典型的U池没有污泥回流,但出水还是能回流的。
47
.问:UASB之所以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主要是颗粒污泥的作用,而你却说是絮凝污泥,这是怎么会事?
答:我没有说U池没有颗粒污泥,只是说是以絮状污泥为主,因为绝大多数UASB 都是这样,这也是U池容积负荷低的原因(相对EGSBIC而言),至于为何U池不能象IC一样基本上都是颗粒污泥,且颗粒污泥粒径小、质量高,这就涉及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和条件,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但可以说明一点,反应器上升流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UASB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要求。
48
.问:要控制UASB污泥的流失是否可采用在上部增加一回流管,控制其回流比,形成内循环?
答:很好的建议!不过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使颗粒污泥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污泥保有量增加。
49
.问:UASB池内增加回流管但会不会影响水的上升流速呢?
答:会的,增加的是循环区的上升流速,这也是设置循环的目的,虽然在初期还不能避免反应器污泥外溢,但可使泥水充分混和,也有利于污泥造粒,使污泥保有量增加,一定时间后就可显示出效果。
50
.问:UASB池增加内回流管,水的上升流速提高,会不会给三相分离器带来副作用?
答:我想不会的,因为是从三相分离器的下部向底部回流,不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上升流速。 
51.问:UASB池不设内回流时,如果排泥时泥排多了如何办?
答:因为污泥不外流的,所以也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如果另设沉淀池,污泥就要回流,但回流量的大小也只能反映污泥在整个系统内的周转速率或循环速率,也与系统内的污泥量无关,也就是说如果U池不排泥,无论污泥回流量是大是小,系统内的污泥量不会影响(不考虑污泥增长的因素情况下)。
52
.问:如果UASB排泥时控制不当,造成污泥流失怎么办?如何恰当控制排泥量?
答:这是运行管理方面的事了,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艺有“三相平衡”的调节一样,各类厌氧装置的各项运行参数也要根据运行状况来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调节,使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
容积负荷(这里指污泥所点的容积)是通过排泥量来控制的,也受限于废水水量和浓度。当废水量增加或废水浓度增加时,为了保持负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统的污泥量,反之则多排泥以减少系统污泥量。此外还要考虑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统的污泥量过多,虽然可降低容积负荷,但会使污泥的膨胀度增高,影响泥水分离;排泥量太多,则会造成容积负荷过高,使VFA/ALK 的比值升高,影响处理效果。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试凑法来确定的,有些方面则靠经验。
53
.问:我们做了一个工艺,也用到UASB,并且UASB设了出水回流,由于进水量非常小,一天就10几吨水,所以污泥投加到UASB后,污泥悬浮不起来,运行了一个多月污泥都是沉在池底的,而且好像回流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污泥就是沉在池底一米多的位置,后来换了一台循环泵,想加大回流量,可是刚换泵后面的出水就变黑了,我觉得可能是把池底的污泥冲起来了,这样下去会不会把所有的污泥都冲走呢?是不是循环泵的流量太大,把污泥都打碎了呢?
答:污泥已经无机化了,虽然还不知道你们的UASB池容积多大,但已能推测到容积负荷已小到无法维持的程度了。
54
.问:UASB中污泥培养究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条件,我所知道的,调试阶段进水一般要求COD 在5000mg/L以下,还有pH值一般要求在78,营养物质NP等,还要注意那些问题?为了使进水均匀,在调节池内曝气是不是对UASB有影响?UASB池中上面的水应该是清的还是黑的呢?
答:这些问题一言难尽的,可参考相关资料。但有二点可说明一下:调试起始容积负荷不能高,要逐步提高,不能光从COD来控制;调节池少量曝气没影响的,这点氧对厌氧反应装置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5
.问:我厂用A-O法处理含氨氮污水,以前运行正常,最近经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现污泥厌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流失,影响出水水质。如何解决呢?
答:解决办法:(1)控制好反硝化条件,尽可能去除硝酸氮;(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以防止污泥缺氧;(3)条件允许的话(不影响缺氧区的缺氧环境)尽可能增加好氧区的溶解氧,使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上述第一条是为了使进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减少,不会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后二条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进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发生反硝化。
56
.问:目前我厂处理规模为4万吨/日,有两个浓缩池,设计污泥量为5600kgDS/d,污泥负荷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两个池的进泥和出泥不平衡且极不容易调整。经常造成一池污泥过多发生厌氧并导致浓缩机负荷过高烧坏电机。前段时间,在一个浓缩池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的情况下,采用单池运行,污泥量在4000kgDS/d 左右,污泥负荷为61kgDS/m2*d。在此负荷下运行,该池没有出现因负荷过高而导致浓缩机故障。单池运行比双池运行管理简单且出泥稳定。试问,浓缩池的最高负荷可达多少。最佳的范围又是多少?
答:是管理不当造成的,二池的进泥量可以通过进泥阀调节的,如果象你所说的因施工问题二池进泥量不能调节,那浓缩池的出泥量总可以调节吧,进泥量大,又不能关小,就要增加出泥量,把出泥调节闸门开大,使池内污泥层下降,这样可减少浓缩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以防污泥发酵。浓缩池还可以交替运行,运行管理中的调节手段是多方面的。至于浓缩池的负荷等与污泥含水率、性质等有关,各厂的情况都不同的。
57
.问:MLSS可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吗?
答: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当然不能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因为MLSS包括固定固体和挥发固体二类,固定固体是无机物,挥发固体是有机物+微生物,如果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机物和游离细菌就流失了。
58
.问:我们这里有个刚开始调试的处理站,采用SBR工艺,调了两个星期有点效果的时候,水量变小了,现在眼看着微生物慢慢变少,该怎么办?
答:减少曝气期时间,相应增加沉淀期或闲置期时间。
59
.问: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水中DO本来就低,大概在3mgL以下,但由于在沉淀池中有污泥上浮发生,如果降低曝气量来控制的话,会不会影响出水水质?如果可以应该控制DO
答:减少曝气量的措施是不妥的,污泥上浮不是曝气量过大造成的,即使曝气量大,大量气泡完全可以在曝气池出水槽和沉淀池进水口前释放掉的。这种情况下减少曝气量会使沉淀池内污泥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甚至厌氧,加剧污泥上浮。正确办法是增加沉淀池出泥量(降低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或减缓反硝化的发生,污泥层降低也有利于泥水分离。天气热曝气池出水端DO 还是稍高些好,DO3mg/L是正常的。
60
.问: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污水处理方案的改进项目,该工艺进水COD约为10000 mg/LpH=4.4,水量100/天。该厂经过气浮-三级接触氧化-沉淀处理后COD约为700~800 mg/LpH=6.7。请问在原有工艺上如何改进,使出水COD达到500以下(三级排放标准)。
答:这类废水虽然浓度很高,采用气浮加好氧工艺还是可以的,并不是任何高浓度水都要用厌氧。检查一下运行管理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改造,在不影响现有工艺的情况下,在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完全可能达标的。
61
.问:用厌氧罐对畜粪厌氧高温发酵20天了还不产气,而且pH 时升时降,请帮助分析一下。
答:VFA过高,还没完全进入碱性发酵阶段,在没有产气前不能排上清液或泥,否则会引起罐负压。
62
.问:看到有的工艺(如SBR法)讲到其因为没有污泥回流而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就感到疑惑了,你是如何看的?
答:SBR工艺没有污泥回流就没有污泥膨胀的说法不妥,我知道有的资料这样说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63.问:化工废水处理装置,水解加接触氧化工艺,氧化池溶解氧为零,我算了一下,COD去除量为420公斤每天,供气量大约为75立方每分钟,按70立方去1公斤BOD计算,处理能力应该为150公斤每天,这样理论供风与实际相差较大,是否会供气过少而进入兼氧状态(汽水比为301)? 
答:且不说废水的浓度和水质等情况,用气水比来衡量就不妥,膜法与泥法是不同的,同样的气水比,还要看曝气器的氧利用率,如果用穿孔管曝气氧的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用微孔曝气,则氧利用率可提高数倍,所以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氧化池溶解氧没有,是供氧不足或曝气时间不够造成的。
64
.问:我见过的医药废水 一般都会有水解酸化,没有的话会影响后面接触氧化的处理效果,你以前说过我们的废水没必要进行水解酸化,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你说的没错,水解酸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你们的水B/C比不低的,就没必要用水解酸化,更何况酸化池的运行控制是有要求的,控制不当效果也不好,你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酸化池有好的处理效果。
65
.问:举例说明:Q=20000m3/d,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表面负荷取0.9m3/m2*h,但是我们的污泥回流比是100%,那二沉池表面负荷岂不是变成了1.8?这样考虑对不对?
答:沉淀池表面负荷是每小时污水量除沉淀池的表面面积,即每平方米沉淀池的水面每小时通过的水量,不考虑回流污泥量的,因为回流污泥量不通过沉淀池水面,而是从池底部流出并回流至曝气池的。
66
.问:回流污泥是从沉淀池底部流回曝气池,但是进入沉淀池的水量是进水量加上回流量,回流的水量还是要在沉淀池重新沉淀,还是要占用表面负荷的是这样吗?
答: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还是错了。沉淀池可分二部分,上面是泥水分离部分(澄清层),下面是回流污泥浓缩部分(污泥层),以幅流式为例,曝气池混合液由沉淀池中心进水口流入,在泥水分离后,污泥下沉,分离的水上浮并溢流出池,污水占用的是澄清层的容积,污泥占用的是当下部污泥层的容积。
67
.问:我们现在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8g/L,但中进周出沉淀池的回流污泥浓度达不到要求,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此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达到8-12,对吗?
答:我认为不妥,如果今后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话,回流污泥浓度不可能高,至少不会比幅流式高。我知道周边进水式从理论上讲沉淀效率比幅流式高,因为可以减少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等因素,但如果污泥沉降性能稍差就会发生严重短流,使整个生化处理系统处理能力大大下降。 
68.问:问一个工艺设计的问题。流量=360m3/dCOD=1700mg/LBOD=850mg/LSS=100mg/L,色度=100倍,处理的是80%工业废水和20%的生活污水。要求:COD<90mg/LBOD<20mg/LSS<60mg/L,色度<40倍。请问采用何种方法能达标,我拟用物化预处理+SBR+活性碳吸附,不知道有没可能达标?
答:建议用混凝+SBR(低剂量PACT技术),即在曝气池内少量连续加入粉末活性炭,使活性炭与污泥结合,可大大提高处理能力,日常运行中只要补充少量通过剩余污泥排放流失的活性炭就可,补充量仅为每吨水15~20克,运行费用也不高。
69
.问:有一工业废水,浓度很高。因为废水没有菌种,化验BOD时需要接种,接种后化验出来的结果比COD还要高,结果是COD90000 mg/L ,BOD100000 mg/L,不知是何原因?
答:可能是测定BOD5时没做空白试验造成的误差或空白样品中没加接种液而引起的误差。
70
.问:有实验验证有二类工业废水的BOD会比COD高,一类是氨氮浓度比较高的废水,因为这里面有硝化、反硝化细菌,这两类细菌作用消耗氧导致BODCOD高,一类是含吡啶的废水,因为吡啶不能化学开环(所以不表现出COD),但是吡啶可以生物开环,所以BODCOD高(注:吡啶的化学开环是氧化开环,吡啶的生物开环是还原开环),你对此此问题有何见解?
答:你关于氨氮浓度高的废水和含吡啶的废水BOD5高于COD的说法也许道理,但问题是在BOD5培养的条件下氨氮没有充分的硝化条件,这个过程甚至连有机氮的氨化也不一定能完成的,氨氮只能通过同化作用去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亚硝酸盐对DO的测定误差,这需用叠氮化钠典量法测定五天后的溶解氧才能消除误差,否则BOD5 就没有代表性。至于吡啶的生物降解作用是有前提的,要在微生物适应情况下才行,并没有普遍性。对这样的废水要接种,而一般接种液用生活污水或大粪水,不会适应这类废水的。
71
.问:外国设计的UASB负荷是中国设计的一倍,难道是他们的污泥比我们好还是他们的后段处理更有保障?
答: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国外是按颗粒污泥设计的,国内是按絮状污泥或半絮状污泥设计的。
72
.问:能否提出一下用AB法处理焦化废水较好的具体工艺流程?
答:礁化废水可生化性差,用AB法是适宜的,因为一些不可生化的物质可在A段被去除。基本流程:格栅+进水提升泵+A 曝气池+中间沉淀池+B 曝气池+沉淀池。前面是基本流程,如果废水pH异常或还有其它特定物质,还要进行中和、混凝等预处理。
73
.问:快速法测定COD测定时间为何这么短呢?
答:因为快速法的酸度比标准法提高了1.4倍,氧化速率加快了。
74
.问:本人所在厂的情况:流程是工业废水调节池(COD=500 mg/L)然后混凝,沉淀后到生活废水调节池(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比例为12COD300-400 mg/L);再到厌氧酸化池(有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浅层过滤(消毒,活性炭)-出水。
问题:氧化池水体发黑,沉淀池沉淀效果很差,还有气泡。出水COD 不达标,有时达到150 mg/L以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
答:工艺选择不合理,运行也可能有问题。可先确定好氧池是否供氧不足,填料上生物膜是否过厚或好氧池底部积泥等情况再说。
75
.问:我厂现在面临较大的问题:氨氮出水不达标,水量是27万吨/日,AO 除磷工艺,目前是调试运行阶段,氨氮出水30mg/L 左右,进水只有35mg/L,曝气池水温16度,MLSS5000mg/L 左右,R=80-90%SV60%左右,泥龄6d 左右,除磷效果很好,出水氨氮要求25mg/L,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且不说其它条件,仅从泥龄来看也不具备完全硝化的条件,因为6天的泥龄,污泥负荷就在0.15以上。
76
.问:现今的污水工艺是不是已经很少用到初沉池了?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是否设了曝气沉砂池,就可不设初沉池呢?
答:一般来说城市污水厂要设初沉池,工业废水处理就很少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当然城市污水也有不设初沉池的,与后面采用的工艺有关,如用AB法就不应该设初沉池。还有初沉池与沉砂池是有区别的。
77
.问:我上贴说用氧化沟的时候不用初沉池是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说的,在广东我看过的氧化沟都是不设初沉的,具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考虑到广东那边的水质不同,他们的CODBOD一般都比较低,能否给解析一下?
答:如果是城市污水,用氧化沟工艺前面应该设初沉池合算,这所以用“合算”二字是从运行费用来考虑的,当然不设也可以。你说的厂氧化沟工艺前面不设沉淀池也许是考虑其他原因,不能妄加推断。但有些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是不够合理的,至少从投资和运行费用角度来说是这样。
78
.问:采用AB法工艺,为何前面一般不设初沉池?
答:这样有利于A池处理功能的提高,由于A段的废水直接由排水系统而来,废水中原本就有的细菌和悬浮物及胶状物的共存体也具有一定的絮凝性和粘附力,再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相互间发生絮凝与吸附,此时难沉降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在得到絮凝、吸附和粘结后与可沉降的悬浮物一起沉降,并随剩余污泥排出,使A段中以非生物降解的途径去除的有机物量大大提高,可保证B段的运行稳定。 
79.问:我拟采用的工艺流程: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有个地方不太明白,就是总的处理率和各池体的处理率问题。如果总的处理率是91%左右,那么各池体的处理率是怎么算呢?我导师说要根据有关的规范然后把这总处理率分到每个池中去。但我查到手册里说各池体处理率的数据,与导师说的不一样。请问是怎样计算得出的?
答:设计手册上的只能参考,主要还是设计方面的经验,二者结合起来才行。为什么设计院的设计计算书不会轻易让人看,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更重要的是做好设计前的水质水量等调研工作,城市污水相对来说较容易,对一些特种的工业废水在设计前还需要搞模拟小试。
80
.问:制药废水处理系统,白天运行,晚上停运,白天处理后的出水较好,可是经过一晚上的停运静止后,第二天早上发现二沉池的水变得像牛奶一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是运行管理不当造成的,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就要在晚上装置停运前,将二沉池内的污泥尽可能回流至曝气池。第二天运行前,曝气池先闷曝一段时间,待污泥初步恢复活性后再进水运行。
81
.问:经常在书上看到污泥回流比为25%100%之类的,请问污泥回流比是怎么样来控制的?是通过PLC控制?
答:回流量是通过沉淀池出泥量来调节和控制的,而回流污泥泵则是根据沉淀池出泥量来运行的。在实际运行中回流污泥量应该相对稳定的,而回流比只是在进水量变化时才波动,所以我认为回流比是设计参数,不是运行控制参数。
82
.问:近日曝气池和沉淀池有黏性泡沫产生,而且沉淀池有象厚粥样的东西漂浮在表面,舀掉后仍然会有,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要确认是否是若卡氏菌引起的生物泡沫,生物泡沫有些粘性的,在负荷低,进水有油脂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要控制好污泥负荷。
83
.问:最近SBR池里氨氮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而慢慢地上升(出水在13--15 mg/L)。进水氨氮不高(一般在5--11 mg/L之间)。是不是污泥有问题?(前一段时间加过氯化氨,但效果不明显,好久没加了)
答:是氨化因素,反应时间不够,加氯也会抑制硝化菌的繁殖。
84
.问:我厂曝气池及二沉池出现许多红色小虫,(应该是鱼虫),该虫身体发红,肉眼可见,活泼好动。介绍一下其生活习性及有什么指示作用?
答:对!这种虫也称鱼虫,是水质良好的标志。
85
.问:我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比较好,COD,氨氮,总磷快达到排放标准了,但是经过A2O 工艺处理,结果却高了很多,三项指标都高了,这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处理?
答:先将缺氧池和厌氧池停运,好氧池DO控制好,出水不回流直接排放。
86
.问:我们处理的是食品厂废水,包括薯片糖果和彭化食品等,处理流程:1# --2#调节池-混凝池-一沉池-活性污泥法(六个生化池依次相连)-二沉池。污泥回流和进水都进入第一个生化池池子。污泥沉降性一直不好,生化池SV30 达到97,进水COD2200-2500 mg/L,混凝后COD大概1600 mg/L左右,现在出水合格,二沉池挺大的。但沉降不好,显微镜160倍下看不到什么生物,只几个好象藻类,动都不动。不知如何调整?
答:请确认是否有大量丝状菌(如球衣菌),如果确认的话,可用下法试试:将第一只池作好氧生物选择池用,即该池少量进水,同时加大曝气量使DO2mg/L以上,其余污水分别进234池。这样可使大量低等细菌先在第一池内繁殖,成为优势菌,再进入后面的池时,占优势的细菌也会在与丝状菌争夺营养时也占优势,从而达到压抑丝状菌繁殖的目的。但如果是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可临时在曝气池出水处投加PAM助凝(不能加过量,否则适得其反)。
87
.问:一个食品废水处理装置调试,用的是活性污泥法,流程:加药-一沉-曝气池-二沉。现在出水比较好 可是在曝气池里用烧杯取一杯混合液,发现污泥比较稀,沉降很慢,大约1小时以后泥水分离在40%。少量进水运行问题不大,但最近满负荷进水后,二沉池开始有很多细小的泥浮起来,随出水流走,现在翻泥更严重了,请问这是污泥膨胀吗?怎么解决?
答:不象是污泥膨胀,一小时的沉降在40%,不能说明污泥膨胀,沉淀池漂细小的污泥是污泥解絮现象,原因有多方面,如:污泥轻度中毒或老化;废水缺氮磷也会发生此类情况。据我判断营养比失调的可能性大,要确认废水的氮、磷含量。因具体情况不清,只能初步推断。
88
.问:最近在调试一污水工程,工艺为水解+接触氧化。因为过年放假,有10多天没进水了。为了不让细菌死掉,投加了少量面粉。昨天接触氧化池上浮了一层黄色泡沫,很粘稠。停止曝气后,搅动泡沫,泡沫消散是有类似污泥一样的细小颗粒下沉,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是负荷太低,细菌自身氧化,还是其他原因呢?
答:没事的!主要是污泥活性差和投加面粉的原因,随着污泥活性的增加面粉降解,泡沫就会逐渐减少的。
89
.问:近期我厂处理后污水的COD猛增,且居高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我厂是普通的炼油厂,以前出水COD都在80 mg/L左右,目前却一下子增到1000 mg/L左右,且持续了有20天,而且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很差)
答:应该当机立断,进行污泥接种修复或重新培养。 
90.问:我们的处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十月份起,氧化沟表面会出现白色泡沫,开始为薄膜状,而后呈隆起的小包,颜色转为淡黄色.该泡沫具有粘性,气温下降至16摄氏度,泡沫将逐渐减少.从显微镜下观察,泡沫有较为固定的形态,基本上是以一个点为中心,从该点出发以丝状向外发散,有主干和分支,将其包围起来,基本是圆形,直径约为100um.这是哪一类型的丝状菌,具有哪些特点以及适宜的生长条件?
答:可能是若卡氏菌大量繁殖所至,此类菌在污泥负荷较低、进水中含油脂类物质时易繁殖。
91
.问:我单位PTA 化工污水经厌氧、A/O生物法处理后产生的剩余污泥(污泥浓度5g/L),经平流式浓缩池浓缩后污泥浓度为15-20g/L,再经带式压滤机挤压,大量污泥从滤带中渗透出来。泥饼产量少,絮凝剂为PAM 阳离子。请教如何解决?
答:可能有二种原因造成的:(1)浓缩池浓缩效果差;(2)污泥加药调质方法不当。措施:污泥调质时,先加PAC混凝,待充分反应后再加PAM 调质,可试试看!还要确认浓缩池运行是否正常。
92
.问:我单位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较差,30 分钟沉降比在90%,投加了粉煤灰来提高絮凝沉降性能,也在浓缩池前投加0.1%的PAM。请问污泥从滤布中渗透出来的原因是污泥调质还是滤布选型或其它原因。带式压滤机前的泥药混合罐的停留时间为20秒,是否合理?我们准备在浓缩池前加0.1PAM 改为PAC
答:滤液含污泥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污泥加药调质是很重要的工序,还有调质药剂的选用。要确认PAM 是否投加过多,否则适得其反,我感觉投加量多了,此外还要从前面污水处理过程中来控制污泥性能。
93
.问:我厂废水处理量150 吨/小时,正常运行中同时投加三种营养剂:硫酸铵、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请问:这3种药剂配在一起合理吗?怎么搭配才合理?有什么好的营养剂吗?
答:三种药剂可以配在一起投加,但要先确定废水的BOD5 量,然后根据碳、氮、磷的比值来确定投加量,由于废水的浓度会变化,日常运行时的氮、磷投加量要通过试凑法来确定,还要考虑是否经济,如:磷酸氢二钠或其它磷酸盐选用时,要根据分子中磷占的比例及价格来考虑。假定磷酸氢二钠的价格明显低于磷酸二氢钾,但由于其中磷的原子量与分子量之比小,且含结晶水较多,就不一定合算。
94
.问:我们这里的蛋形消化池温度只有23 度左右。我想问:(1)除了蒸气加热外,其他还有那几种加热方法?(2)这样的温度是否会导致污泥酸化?
答:这样的温度消化效果会很差,可用蒸气加热。在目前的温度下,要防止污泥酸化,只能减少污泥投配率。
95
.问:一家发酵企业废水处理装置,由于废水中CODNH3-N 浓度高,采用2 级A/O 工艺进行处理,流程是:废水池→给液泵→调节pH→第一缺氧脱氮池→好氧硝化池(推流式)→第二缺氧脱氮池→再曝气池→澄清池。最近澄清池经常出现污泥上浮,经分析是第二脱氮池反硝化效果差,出水夹带硝酸根进入澄清池,在澄清池发生反硝化反应所致。采取的措施是第二脱氮池加入葡萄糖(最多时一天要加30%的葡萄糖45m3),同时把硝化池的DO降低(最低降到了0.5mg/L),效果仍然不稳定,时好时坏。请帮助分析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答:如果第二好氧池DO降到0.5 mg/L,到第二反硝化池的后半部就可能完全厌气,此时,如果氧化还原电位到负值,部分硝酸盐又会还原为氨氮,到后面的好氧池继续进行硝化,影响后曝气池剩余碳源的去除,所以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降低硝化池的DO来防止好氧区向缺氧区后移在理论上是对的,但DO降得太低就会出现我前面分析的情况。建议:增加后好氧池的曝气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目的是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内缺氧而反硝化。
96
.问:某城市在海拔3650多米, 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 这地方的生活污水用什么工艺处理好?
答:用硅藻精土法,本法适合生活污水的处理,处理成本低,不受温度等影响。
97
.问:最近曝气池泡沫上粘有很多泥而且很粘,到二沉池表面有很多浮泥,MLSS很低,污泥镜检中有很多轮虫的尸体,有循纤虫,莫口虫,耗氧很少,请问是否是污泥中毒?污泥中毒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二种可能(1)污泥中毒;(2)污泥严重老化。前者的可能性大,不论是何种情况,都需要向反应池移植污泥,进行生物修复,没有好氧污泥,也可将先前排出的浓缩污泥引入曝气池,并投加大粪等营养,等污泥活性恢复,浓度增加后泡沫就会减少。
98
.问:二沉池是幅流式的,池内径48米,池有效水深3.2米。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固体负荷、堰口负荷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生物池的污泥浓度一般在4000 mg/L左右,R控制在50100%,生物镜检测菌胶团正常并无污泥膨胀性状,且SV3040%SVI也在100左右。但奇怪的是运行以来二沉池周边(边缘区23 米)区域经常有大量的浅黄色的絮状污泥上浮,不是成层状,某些小区域更为严重。我曾将其作分析,上浮的污泥能重新沉下,且镜检发现菌胶团较好,且有原、后动物,与生物池的相差不多。对以上情况希望能再给些建议。
答:是没调节好,这样大的沉淀应该用吸泥管吧?如是吸泥管,可将靠池外周的吸泥管出泥调节阀开大或开足,第二根吸泥管出泥调节阀也适当开大,同时相应减少其它吸泥管的出泥量。还要确认池靠周边吸泥管底部处离池壁有多少距离,如果超过一米就是设计不当。 
99.问:幅流式污泥浓缩池直径18m,高4m,污泥是由SBR重力流进,进泥的SS大概有6000mg/L,有时候会出现大块的黑色污泥浮上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好转,但总是有小块的黑色的污泥浮到水面。池子上面的清水深不到1m,会不会是池子设计的太高了。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答:池的设计没问题,可能是刮泥机局部刮板坏或变形产生死角所至。
100
.问:污水处理污泥培养初需加入多少接种污泥最经济合理?
答:这要看用什么污泥,用脱水污泥需约5%(污泥/曝气池容积),如果是浓缩污泥则需使投加污泥后混合液浓度在1g/L左右,但关键还是要有培养污泥的经验,如培养过程控制不当,污泥最多也没用。
101
.问:请说说引进污泥后调试的具体注意事项,特别是工业废水处理装置污泥的培养。
答:污泥要经济、快速一次培养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临场经验的,需注意的事项很多,要提醒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宁可曝气不足也不能曝气过度,宁可营养过剩也不可营养不足,我曾发现有一些厂污泥长期培养不好,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污泥总是处于生长-解絮-再生长-再解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污泥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污泥初步形成的阶段,过度曝气和营养不足会很快解絮的。
102
.问:假期到了,接触氧化池应该如何管理呢?要求方便快捷、经济,又不能让微生物死亡,在假期后能快速启动。
答:接触氧化池停止进水、停止曝气就可。节后上班时先少量进水,闷曝至膜的泥色初步由黑转棕色时再正常进水。 
103.问:接触氧化池停气了怎么办?好氧生物能维持多长的时间?重新恢复时需要多长时间?要注意那些事项?
答:与温度有关,10度以下三周内没问题。 如要运行时,刚开始曝气强度不能太大,避免对生物膜造成大的冲刷和扰动,经一段时间曝气后就不要紧了,停运期间填料不能脱水。
104
.问:关于B/C比以前曾讨论过,我认为因为酶促反应的效率远远高于无机的化学反应,B/C比可能大于1,你的意见呢?
答:即使这样,B/C比也不可能大于1,因为BOD5是稀释培养法,培养过程中是用一般的细菌,如测生活污水的BOD5就不用接种,工业废水需接种,加入生活污水或处理装置的出水接种就可,并不是用特殊菌来培养测定的。
105
.问:我在考虑给水微污染水处理中采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思路,不知道池内是否需要增加上下翻腾的措施,如果增加,是否能告诉我穿过球形悬浮填料的水头损失情况
答:不用考虑这样复杂,悬浮填料的翻滚并不需要增加多少风压。
106
.问:我厂处理生活及生产污水(4800m3/d),用生物氧化池曝气和加石灰除硬度沉淀处理。现选用的是罗茨风机/风量2000m3/h21备,生物氧化池高4.5米,生化池在地面上,管线上装有曝气头,风机额定风压0.05Mpa,现在不止噪音大,电机还超流,请帮助分析一下!
答:风压没问题,因为曝气器在池底有一定安装高度的,至少40cm,输气管系统的阻力不大,设计上肯定考虑了,至于池是否在地面上与此无关,只要池的有效水深不变就可。高氧的利用率,我建议还是使单侧布气,采用旋流曝气方式,当然这要根据工艺形式来定,池的结构也要与之相配。
112
.问:一个牛奶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接触氧化池和水解酸化池,是否要配置鼓风机?请告知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
答:如果酸化采用"泥法"用搅拌泵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用膜法,主要是搅拌问题,无论是搅拌泵搅拌、脉冲搅拌等都有问题。鼓风机不一定要,但如果后面的好氧池要用风机,建议你将输气管接入酸化池并设置曝气软管,这样酸化池在必要时也可作好氧池用,也可作辅助搅拌用,在有机负荷高的情况下,适量的曝气不会对酸化造成影响的,如要单独配风机就没必要了。
113
.问:生化沉淀池漂泥(大量),导致生物滤池堵塞,出水受阻。主要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已经发现丝状菌,并开始在曝气池投三氯化铁,这个方法有效吗?曝气池SV%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在50-70%,现在的范围是40-50%左右,可SVI始终在2800左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答:不能投加三氯化铁,要投加也只能投加PAMSVI也不可能这样高的,我估计是SV30的测定误差而造成SVI的计算误差,镜检中先确定丝状菌的丰度达到了什么级数后再说。
114
.问:你说过在接种污泥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好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请问有何参数作为基准?
答:为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要控制好曝气量,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及时进水。当污水浓度太低时要投加大粪等营养物,如没有这方面来源,可采用间隔曝气。至于如何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要凭经验,因为COD、污泥浓度等的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溶解氧变化和污泥外观(放在量筒观察)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长情况,并进行控制。污泥培养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要及时、一次培养成功,培养费用不能高,因为对工高氧的利用率,我建议还是使单侧布气,采用旋流曝气方式,当然这要根据工艺形式来定,池的结构也要与之相配。
112
.问:一个牛奶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接触氧化池和水解酸化池,是否要配置鼓风机?请告知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
答:如果酸化采用"泥法"用搅拌泵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用膜法,主要是搅拌问题,无论是搅拌泵搅拌、脉冲搅拌等都有问题。鼓风机不一定要,但如果后面的好氧池要用风机,建议你将输气管接入酸化池并设置曝气软管,这样酸化池在必要时也可作好氧池用,也可作辅助搅拌用,在有机负荷高的情况下,适量的曝气不会对酸化造成影响的,如要单独配风机就没必要了。
113
.问:生化沉淀池漂泥(大量),导致生物滤池堵塞,出水受阻。主要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已经发现丝状菌,并开始在曝气池投三氯化铁,这个方法有效吗?曝气池SV%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在50-70%,现在的范围是40-50%左右,可SVI始终在2800左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答:不能投加三氯化铁,要投加也只能投加PAMSVI也不可能这样高的,我估计是SV30的测定误差而造成SVI的计算误差,镜检中先确定丝状菌的丰度达到了什么级数后再说。
114
.问:你说过在接种污泥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好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请问有何参数作为基准?
答:为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要控制好曝气量,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及时进水。当污水浓度太低时要投加大粪等营养物,如没有这方面来源,可采用间隔曝气。至于如何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要凭经验,因为COD、污泥浓度等的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溶解氧变化和污泥外观(放在量筒观察)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长情况,并进行控制。业废水处理来说,污泥过早培养好,没有废水来维持,延长了培菌时间,不仅增加了培菌费用,甚至延误污水处理装置的定期投运。
115
.问:是不是在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污泥膨胀?在其它什么情况下也会出现呢?
答: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一定是低负荷就易发生膨胀,丝状菌种类很多,不同的丝状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在废水C/N 高且缺P 时可引起球衣菌的膨胀;废水NP往往不足,发硫细菌易繁殖;在硝化条件下,也可使大肠杆菌转化成丝状菌。此外,还与温度和pH等有关。
116
.问:厌氧污泥能否通过一定的措施转化为好氧污泥吗?有什么特殊要求?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答:你说的情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会碰到的,污泥厌气后,厌氧菌很快繁殖,而好氧菌则处于休眠状态,可维持很长的时间。至于能多长时间,这与温度等因素有关,据说从理论上讲在常温下可维持约二周时间,实际上还可长一些。厌氧后的污泥再经曝气,仍可恢复活性,只是污泥量会明显减少。
117
.问:我厂污水生化池为A/O池,两池都有曝气装置,令人疑惑的是:既然A池为厌氧池,为何还要装曝气装置,难道是为了起推流作用吗?
答:二个作用:(1)起辅助搅拌作用;(2)可在必要时作好氧池用。
118
.问:我正在调试一污水处理装置,设计进水BOD160mg/L,实际只有40 mg/L左右,污泥培养快一个月了,可污泥浓度从接种时的250mg/L 才长到了600mg/L 左右。目前进水1000m3/h,已达到处理装置最大负荷,应该如何处理?
答:由于进水BOD5较低,污泥浓度也够了,现在不是让污泥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要想法养住这些污泥,防止污泥自身氧化。
119
.问:都说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有毒,它的毒性表现在哪里?
答:这是相对而言的,少量的聚丙烯酰胺对微生物没影响的,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时,投加一些聚丙烯酰胺能明显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如果长期投加会在污泥中积累,可能会有影响的。聚丙烯酰胺没毒的,其单体有毒。
120
.问:关于有机磷农药混合废水如何能够有效处理,使COD达到500 mg/L以下?
答:这类废水关键是预处理,然后用生化,预处理也最好分开,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内电解等,含磷废水可用碱水解等。
121
.问:本公司废水处理装置的进水COD>17000 mg/LBOD>6500 mg/L。拟采用SBR工艺,不知道能否达到达标排放(工业水排放标准)?
答:用厌氧处理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好氧处理,否则投资和运行费用会很高。
122
.问:我们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SAST工艺,运行一年多来,脱氮效果不是很好,一直找不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某天的进出水指标:

 

BOD

COD

PH

SS

色度

氨氮

总氮

总磷

进水

480

951

 

798

32 

22.05

34.7

6.7

出水

6

58

 

33

8 

19.86

4.9

0.6

进水CODBODSS偏高的原因是污泥脱水效果不好,滤液是直接排入进水泵房而导致的。(如果排除滤液的话,COD=350BOD=180SS=100左右),每天的进水量在32000T。选择池的停留时间在21min,有4台搅拌器。4个模块,共8个池子。每个模块有效容积14000m3,每个模块配备2台回流污泥泵,流量420m3/h1台剩余污泥泵,流量80m3/h,回流污泥泵每个周期运行2小时,剩余污泥泵运行1小时。现在只用2个模块,每天运行4个周期,每周期6小时,进水(爆气)4小时,沉淀1小时,撇水1小时。2号生物池MLSS=7300mg/L3号生物池MLSS=9300mg/LSV30=26%SVI=28 左右,泥龄在9天左右,DO控制在2-4mg/L之间。帮我分析一下,是哪儿出了问题?
答:污泥脱水工序要控制好,如污泥加药调质和脱水过程的管理,尽可能避免脱水滤液带泥。 还要确认一下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碱度是否够,如不够,要投加碳酸钠或碳酸钙。
123
.问:实际运行中碱度是否根据进水氨氮控制?控制在什么范围?
答:理论上很容易计算,但由于水量和氨氮的浓度有波动,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浓度是动态的,因为氨氮被硝化的同时,含氮有机物还会氨化(在某处理时段会同存),此外原水中的碱度也会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试凑法确定,并控制好出水的剩余碱度。
124
.问:请教SBR工艺污泥负荷多少比较合适?(工业废水为主,COD700~1100 mg/L)。
答: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不同之处是其负荷条件是根据每个周期内,反应池容积对污水进水量之比和每日的周期数来决定的。由于在反应阶段活性污泥浓度在不断变化,并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应后阶段的污泥负荷会大大低于初始阶段。
日常运行中,应通过试凑法来确定反应阶段前半段某一时间的污泥负荷最佳控制范围。在进水量和浓度基本稳定情况下,也可根据某一固定时间的污泥浓度来大致了解和控制(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还可通过反应阶段的时间调节和控制。 
125.问:在曝气池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高,加大回流污泥量是否能提高处理效果?
答:不能!加大回流污泥量并不能增加污泥浓度,而污泥回流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也要相应增加,使沉淀池内的污泥层下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回流污泥的量是增加了,但其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与些同时,由于回流量增加了,可使污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减少,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增加,使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加快,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只有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或暂不排泥。
126
.问:我们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是SBR,原来处理效果一直可以,但近期由于进水的氨氮较高,处理效果下降了许多,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不到30%。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否采用分时段曝气的方法?
答:估计是曝气时间不够,不宜用你说的办法,应该采用非限止曝气法,即在进水阶段也曝气,闲止阶段也可取消并作曝气用,目的是要增加曝气时间,要确认碱度是否满足,在目前情况下反硝化不必考虑。
127
.问:我厂使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在初运行时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时好时差。不知是何原因?
答:确认处理效果不好时pH 是否正常?生物膜是否太厚?溶解氧是否满足?生物膜法的溶解氧要控制在4mg/L以上。
128
.问:我厂是A-B工艺,污泥消化池有时不稳定。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消化池内泡沫过多的状况,很容易泄压,也很容易将阻火器阻塞。此种状况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需长时间排放冷凝水的现象。请帮助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办法。
答:可能是新鲜污泥投加到消化池后没充分搅拌,一般来说,新鲜污泥投入后几小时内池内污泥至少应该全部翻动一次,这样可使泥温和污泥浓度均匀,稳定池内的碱度,防止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还要确认投配率是否相对稳定,温度是否过低,这些会造成生化不彻底,使浮渣增多。
129
.问:我厂是AB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最近曝气池表面褐色泡沫多,SVI 值居高不下,而且沉降性差,二沉池表面有大块的絮状污泥上浮。上周也采取了加大排泥和加大曝气的手段,略有好转。但周末又有所反弹,比上次更严重。同时,MLSS值变化大,早晨是1200,中午是900,下午是3000,没有规律性,让人无从下手。
答:可能是诺卡氏菌大量繁殖造成的(泡沫一般呈褐色或灰褐色)这类泡沫不能用水和消泡剂有效去除。一般在含有油脂类、处理负荷长期过低、泥龄过长等条件下较容易发生。
一旦发现生物性泡沫出现,马上要采取措施,如提高污泥负荷,也可采取人工清除等措施,清除的浮渣应该进入剩余污泥处置系统,严格禁止重新回入废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时SRT要尽可能短,特别是在温度高的季节,更要防止污泥负荷过低。目前应该增加B段曝气池的排泥量,同时将A的一部分污泥排入B段试试。
130
.问:我厂一期处理量1.4万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表曝法。进水月平均COD 在300~350 mg/L之间,BOD100~180 mg/L之间,TP6~8之间,TN25 mg/L左右,厂位于南方。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一般维持在2800mg/LDO2 mg/L左右,但多年来SV(%)一直在80%以上,SVI则在240以上,最高时SVI可达350。但出水水质较好,/CODBODSS能达国家一级标准,除磷的效果也好,平均能达70%,脱氮效果也能达50%左右(虽然其工艺本身并无脱氮除磷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答:除污泥指数高外其它基本正常,虽然工艺设计上没有去氮除磷工艺,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也是正常的,氨氮主要是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也不排除有部分的硝化作用),磷除少量被菌体吸收外,大部分是被吸附在污泥内随剩余污泥排放或是通过微单元的释磷-聚磷而去除的(只是推测)。 
131.问:最近接手一个印染厂的工程调试,因经验欠缺,请帮助分析一下:
公司的设计方案所写:水量=3000m3/dCOD=1000mg/LBOD=200mg/L ,pH=6-13 ,色度=400倍,SS=500mg/L,硫化物=30mg/L,温度=48 度(都是小于等于),但是这都是参考类似印染厂的水质定的。基本工艺流程:废水--调节池--冷却塔--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混凝沉淀池-出水,这个流程是别的环保公司给设计的,其中竟然没有设置污泥回流,并且调节池的调节作用不好。 
我接手的时候,污泥已经培养了一段时间了,活性污泥絮凝体较多,沉淀性能也算好,颜色呈灰色。操作如下: 曝气4小时停2小时,六小时一轮回。营养物投加量: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时一次) 淀粉(水解酸化池:每天33.5kg,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天33.5kg,两次投加,每8小一次) 磷肥(水解酸化池:每次10kg,每两天投加一次;接触氧化池:每次8kg,每天投加一次)有机肥(水解酸化池:前5天每天8桶,后10天每天6桶,一次性投加;接触氧化池:每5天每天7桶,后10天每天6桶,分3次投加)这个应该是前段时间培养初期投加的有机肥。
因为环保局催的急,所以公司在8月中旬强行运行了5-6小时以应付采样,结果人家没来,反倒使得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内的水几乎就换了一次,对尚属培养期的污泥是有影响的。上周厂家又因为用了硫化黑的染料,废水进了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后,情况愈发糟糕,这几天采样上来观察,发现几乎没有多少絮凝体,颜色呈黑色。这几天都没进水,曝气3小时停2小时,5小时一轮回,其他操作照旧,但是污泥状况没有什么改变。工艺存在一些问题,是物化在生化之后,调节池内淤泥较多,调节水质水量能力有限,又没有污泥回流。请问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重新培养的话,如何控制可以好一些?
答:处理工艺并无不妥,但由于水质不稳定,pH等波动较大,均质很重要,所以调节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可安装水下搅拌器,安装很方便。
你介绍的培养方法也不妥,不知道酸化池是用膜法还是泥法?一般来说,先培养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可先移入附近污水厂的污泥接种,这样可提高挂膜速度,也可减少营养剂的投加量。在培养时的曝气时间要根据溶解氧等来控制,以免污泥自身氧化,更要防止曝气流过大而冲刷填料上的生物膜,如不能确定时,宁可少量曝气。当生物膜初步形成后再逐渐进废水来驯化,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的。还有就是要控制营养比,可按BOD5NP10051来参考,如用大粪作氮源投加,要用没有发酵过的。酸化池采用生物膜法,要注意搅拌效果,据我了解用膜法的酸化池能充分混和的很少,不论是采用搅拌泵或脉冲搅拌都会发生搅拌不充分的现象,影响酸化效果。
132
.问:炼油碱渣废水含有很高的COD、氨氮、酚、硫,虽然水量不大但直接进入污水厂会对其造成很大冲击,该采用哪种方法先处理一下?
答:可采用如下工艺:调节罐--氧化反应塔(空气氧化)-中和--生化处理。
133
.问: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不知如何处置?如何利用?
答:可利用的途径很多,如作燃料、发电等,但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投资费用也高,所以国内外大多是燃烧后排放,如AFIC 等厌氧处理装置产生的甲烷都用火炬自动点火燃烧。还可用于沼气鼓风机,这是很好的利用途径,这类鼓风机可分别以电和沼气作动力。
134
.问:本工艺采用淹没式生物膜。考虑到外加碳源要增加劳动量,也不经济。降低溶解氧,氨氮效果去除也还好,出水硝酸盐11mg/L,但是亚硝酸盐很高。请教:在C/N较低的情况下能否提高脱氮效果?
答:可采用短程反硝化,因为短程反硝化是直接将亚硝酸氮反硝化为氮气,可大大节省能耗,只是因为亚硝酸氮是不稳定的,很难积累,所以短程硝化-反硝化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做到。既然出水亚硝酸氮这样高为何不试试呢?如果能实现,要外加碳源也是很合算的。
135
.问:养猪废水处理问题进水:COD1500 mg/L,氨氮500 mg/LTP60 mg/L,碱度3000 mg/L,硝氮与亚硝氮仪器检不出,肯定值很低。出水:氨氮120 mg/LCOD700 mg/L,但是硝氮高达1200 mg/L,亚硝氮250 mg/LSRT1 天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这么高的硝氮那来的?如何解释?
答:如果数据测定正确的话,只有一个解释,即总氮大大高于氨氮的情况下,含氮有机物不断氨化,氨氮不断硝化,而此时处理系统都处于好氧条件下,硝酸氮不能反硝化而大量积累,此情况下如果处理时间增加,出水氨氮可下降,而出水硝氮还会增加。
136
.问:我调试一食品废水,UASB产生颗粒污泥前,原水COD2000-3000 mg/L,出水一直750 mg/L左右。这段时间(约50天)跑少量絮泥。之后废水浓度达到4000-5000 mg/L,减少了处理水量,一直保持出水小于1000 mg/L。之后开始加大处理量。跑泥更严重了,产泥量很大,三相分离器也不好。达到设计处理量一半时,公司要求我快速提高水量,加快水量过程中,产气量不断减少,出水1100-1500 mg/L。于十五天后接近设计流量,但与甲方合作不好,未能取样验收。之后甲方产量减少,但水质浓度变化很大(COD3000-550 mg/L),调小流量后,产气量开始略增,但颗粒污泥随水大量流出,非气泡带出为主,即使不进水,也会有大量污泥飘起,始终不下沉。这种现象已有十余天了,请问是怎么回事?
答:可能是负荷太大,使酸性发酵过程延长,造成碱性发酵不完全。对于进水负荷不稳定的处理装置,污水最好预酸化后再进UASB 装置,这样才能提高pH,更好地保证处理效果。
137
.问:我在做糖蜜酒精废液的UASB厌氧生化处理实验,目前进水浓度
30000~50000mg/L
,去除率55~60%,负荷20kg,其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硫酸根影响,接种污泥(非颗粒泥)流失严重,可生化性差。我想原因主要是酸化阶段不好而造成的,不知是否是这样?
答:提二个意见供参考:(1)酸化时间不宜长,以免pH过低影响后续生化处理;(2)培养颗粒污泥时,可在接种污泥中加适量活性炭或PAM,这样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因不了解具体情况仅供参考
138
.问:反硝化聚磷菌(DPB)同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管理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行管理要求很多的,如厌氧池不能有氧,好氧区氧不足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太高会使厌氧区产生微氧环境,影响释磷。有时好氧区溶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这与好氧区的溶氧高低外,还与二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要控制好二沉池的泥层高度。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磷的最终去除出路是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的,如不及时排放,会在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和释磷的循环。
139
.问:我这边有一企业准备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工艺是: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一沉池-气浮池-排污口,其中在一沉池中加入硫酸亚铁和石灰,在气浮池中加入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出水水质的铁离子很高,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能够将其含量降低,成本当然也不能太高?
答:不要用气浮,可将好氧处理后的水加石灰,调整至pH8左右,再加PAM,并控制好搅拌等絮凝条件,这样可提高铁离子的去除率,可试试看。
140
.问:BODCOD的关系中是否COD大于BODCODBOD约等于不可生化有机物
答:这样说不确切,因为COD=COD(B)+COD(NB),前者是可生化性部分,后者是不可生化部分。而微生物在20度情况下完成碳化过程约需20天(也即BOD20 与CODB 接近)。
141
.问:某县城,约20万人口,预建一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2 万吨/日,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建设费用想控制在1500万左右,选用哪种工艺比较合适?
答:建议用初步生化+纳米硅藻精土法处理,本法特别适用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可做保温材料,投资少、运行成本仅传统法的一半。纳米硅藻精土与一般硅藻土的区别在于通过特殊处理有很强的电中和作用,比表面积也大大提高。
142
.问:本污水处理场是制浆造纸废水处理,使用的是活性污泥完全混合法,最近污泥的SV下降到5-6%,污泥中只有钟虫、轮虫,处理效果一般。一段时间F/M在0.3左右,温度较高,曝气池的温度在37-39度,请问是不是污泥中毒?还是其他原因?
答:F/M 不算太低,从生物相看不象中毒,因为钟虫对有毒物质是很敏感的。可能是水温高的原因,一般来说,水温超过38度对好氧微生物的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
143
.问:我现在正调试SBR,处理屠宰场废水,这几天沉淀后上清液中总是有细小的泥粒悬浮,不能沉淀,导致出水CODSS不能达标,水温在35-37 度左右,是不是温度太高导致的?应该怎么办?
答:污泥已有老化迹象,这样的温度对微生物活动有些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曝气时间过长,要减少曝气时间(如间断曝气),还需排泥。减少曝气时间就是减少反应阶段的时间,由于一个运行周期时间是固定的,闲置阶段时间可相应增加,进水阶段如已采用不限止曝气方式,则改为限止曝气方式。
144
.问:含丙烯腈的废水,加PACPAM,再经生化,氨氮含量最高217mg/L 。可能是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酸再转化成氨氮,可能酰胺也增加氨氮,没有理论和实验数据基础,是否能解释?
答:这种情况很正常的,是氨化的原因,这类废水需要很长的处理时间,出水氨氮这样高说明丙烯腈的氨化过程尚未完成,要使氨氮达标,还需增加生化反应时间。 
145.问:请问三座氧化沟两座二沉池污泥如何回流?两座二沉池设了一个污泥泵房,怎么才能将回流污泥均匀地分到三座氧化沟?
答:污泥泵前设配泥池,回流污泥经泵提升后经一根回流污泥总管输送至氧化沟前的配泥池,再分三根支管进入各氧化沟。
146
.问:现有高浓度废水(BOD值约6000 mg/L),请问: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SBR法)为满足污泥负荷要求MLSS 值取非常大的值(如20000 mg/L)合适不合适?会出现何种问题?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避免出现的问题?
答:这样高的浓度不宜直接用好氧法处理,应该在好氧处理前先用厌氧处理。无论SBR法或其它活性污泥法,MLSS应该根据F/M值来控制,并受限于沉淀时间和供氧能力等因素,所以不可以这样。
147
.问:本人在做水产加工废水方案,用UASB,水质如下:
Q=200t/d
COD=3000 mg/LBOD=1000 mg/LSS=300 mg/L,总氮=200 mg/L
氨氮=20 mg/L
污水排海标准:出水要求COD<300 mg/LBOD<150 mg/LSS<200 mg/L,总氮<40 mg/L,氨氮<25 mg/L。请教以下水质情况:
1)在BOD<150以后不降低BOD,以节省工程投资,是否能去除总氮?
2UASB中是否对氮元素的反应终点是NH4+NH3
答:UASB 对氮的转化主要是有机氮的氨化作用,故在UASB后还要继续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建议在UASB后采用A/0接触氧化法。
148
.问:养猪废水COD10000 mg/L,氨氮400 mg/L,经厌氧+SBR处理后出水COD150 mg/L,氨氮150 mg/L300/天,稳定塘15亩,可蓄水1-1.5米深,请问稳定塘如何设计,6月初种何植物,出水能否达一级?
答:可采用二级稳定塘,第一级曝气塘,第二级静止塘。曝气塘可安装少量浮动曝气机(与养鱼塘的一样),一般不常曝气,静止塘内可繁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不过这样的工艺氨氮还是不能处理达标的。
149
.问:本人正在搞一化工污水的处理,主要难度是:可生化性差;易变色(比起染料废水变色的程度更严重);且该废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其 pH 值约2 左右;生化后的COD时高时低,主要的污染物也是带苯环的物质。应该用什么样的工艺?答:需预处理后再生化处理,预处理可用内电解+混凝等方法。
150
.问:本厂是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30万吨,采用改良氧化沟工艺,最近二沉池特别容易跑泥,而氧化沟MLSS 一直稳定在4000-5000mg/L,为什么会这样?
答:可能是污泥自身氧化造成部分污泥解絮造成的,如是这样,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曝气量。
151
.问:有一污水厂,采用的是普通曝气池,采用穿孔管曝气,污水量已超过了设计水量,现需要提高处理能力。请教在不改变曝气池容积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曝气池处理能力?
答:以下措施供参考:(1)池内设置一些弹性填料,采用泥-膜组合工艺;(2)将穿孔管改用微孔曝气软管,氧的利用率可提高数倍。这样曝气池容积负荷可提高一倍以上。
152
.问:曝气池的污泥越来越少,进水COD100~200mg/L,污泥难生长,没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
答:可采用间断曝气法,适量排一些污泥,虽然污泥量很少,如不排泥会更少。
153
.问: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要求进水BOD不能太高,水解酸化后再接触氧化能保证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要求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答:水解酸化去除CODBOD 很有限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如接触氧化池的进水BOD太高,可采用厌氧工艺或其它方法进行前处理。
154
.问:如何确定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是用污泥浓度(MLSS)来表示,直观的可用污泥沉降比(SV30)来表示。接触氧化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应该怎样直观表示,有人说观察生物膜的厚度,厚度是怎么个标准?
答:接触氧化池生物膜的量不可能也没必要测定,填料上膜太厚,比表面积就小,单位体积内有活性的生物膜量就少,膜太少也不好。在实际运行中控制好生物的厚度是运行管理中的关键之一,膜太厚就要加大气量或冲刷。由于生物膜都安装在池内水面下,所以最好在池边上按装可取上来的观察填料,生物膜的厚度以刚覆盖住填料为最佳。
155
.问:有的A/O工艺中,A段为厌氧段,为什么还要空气管曝气呢?
答:A段设置曝气管,既可厌氧运行,也可缺氧或好氧运行,同时可在搅拌效果不好时用曝气管来辅助搅拌,防止污泥沉降,虽然A段应该是缺氧的,但少量曝气(DO<0.5mg/L)没问题的。
156
.问: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过程中,如厌氧处理后还含有大量的硫,如何才能把它去除掉呢,
答:如果厌氧后还有大量硫化氢,就说明厌氧反应不完全,要控制好反应条件。
157
.问:我们设计的二沉池是奥贝尔氧化沟后的沉淀池,氧化沟回流污泥浓度要求8g/L,怕二沉池的回流污泥浓度达不到,因此专家建议采用周进周出,生产厂介绍此工艺用单管吸泥机,回流污泥浓度可达到8-12 g/L,对吗?
答:这样不妥!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装置更不宜用周进周出沉淀池,单管吸泥机更不适合。
158
.问:我做的100 吨中试项目,近期氨氮去除效果不好,目前观察的情况看:供氧还可以、碱度充足、生物活性尚可且无明显毒性、污水闷曝还是不行,是否可以认为负荷不成问题?有机氮的氨化和硝化,是不是同时进行,其中氨化要稍微领先于硝化?有没有其它影响硝化的因素?
答: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先于硝化过程,而慢于有机物的碳化过程。硝化只能在低有机负荷时才能发生。虽然不能说氨化过程完成后才能开始硝化过程,但可能在硝化过程的前期氨化过程还会发生,在某段时间内二个过程会共存。有的装置进水中氨氮很低,总氮很高,经生化处理后,出水氨氮高于进水,说明该装置不仅没有足够的硝化反应时间,甚至连氨化过程也不一定完成。从你说的情况来看负荷应该没问题,还要确认营养比是否满足,如:磷是否缺等。
159
.问:我们正在做一个果汁废水处理,用的是UASB+接触氧化工艺。COD8000mg/L左右,BOD4000mg/L左右,pH 波动很大,在9-13 左右,有时会出现5左右的pH,水量不稳定,请问调试要注意那些情况?
答:这类水的水质水量调节很重要,调节池容量要足够大,才能使处理装置稳定运行。
160
.问:炼油厂(液化气,直馏柴油,催裂化汽油)碱洗废碱液,水量大概4 KL/HRCOD 约40000 mg/L,用什么方法预处理?
答:预处理建议:因为碱液中难免会含些油,要设一座带有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然后中和废碱液。一般废碱液还有含高浓度硫化物,可用空气湿式氧化法处理(在中和工序前面)。
161
.问:问几个问题: 滗油功能的废碱液调节储罐怎么操作?靠重力分离吗?若乳化严重怎办?污水冷却塔近期因塔管堵塞,开旁路后水温可高达44.7,虽说可加快反应速率,但也接近中温微生物的顶限,(T H H 设在45C)不得已只好将进水管中温度最高的支流切出系统;活性污泥法对进水中甲醇含量有什么限制吗?因为甲醇储罐有问题需清理,又担心冲击生化出理场。查过一些资料,有的说它可生化性极高,有的却说太高会有毒性,不知对吗?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1)严格说废碱液如有油应该先进行汽油洗涤的,碱液储罐也要有滗油功能,简单的办法是在罐上部和中部间不同高度设放油管,并安装阀门,这样就可在不同液位滗油了。
2)这样的温度会严重影响后面生化处理效果的(除非是厌氧法),要有降温措施。
3)甲醇虽然可生化性好,但浓度太高也不行。
162
.问:我们厂采用的是改良SBR法,所谓改良就是实现了连续进水,只是将反应池用挡墙分为两步分,一个所谓的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挡墙下部有个2平方米的空洞相连,没有污泥回流,预反应区与主反应池完全一样 ,预反应区长3.5 米,主反应池长36米,池深4.7米,池宽12.5米,滗水高度为1.3米,进水主要是生活污水,COD 400mg/LBOD180mg/L,总氮80mg/L, 总磷8mg/L ,每天进水10000 立方米,现在两个反应池运行,请教污泥浓度控制在多少合适?采用的是曝气软管曝气,可能是曝气管不太好,反应池只是两头曝气中间不曝气。运行半年了,出水还不达标,COD 总在80mg/L 左右,污泥浓度在6000mg/L 左右。四个小时一周期,两小时曝气,1小时静沉,1小时滗水!请高手指点!曝气时溶解氧为2
答:根据你说的应该是ICEAS 工艺。建议你们检查一下曝气软管前输气管中是否安装气包,输气管系统是否设置排气管(也称排污管),因为这些都与你说的曝气管二头有气中间没气的情况有关。至于MLSS高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曝气时间等因素。
163
.问:我现调试一个屠宰废水,工艺为:化粪池(HRT>2d-调节池-水解池(HRT=5)-接触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于前化粪池出水COD在700mg/L,而且接触氧化时间比较短,故将水触池改为曝气池,但所加的一台潜水曝气机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mg/L以下,原曝气池DO正常.两池的SV都可达到20-30%,现在进水量为设计水量的70%,出水水质仍然很差,SS较多,原曝气池有一定的泡沫,且比较稠,是否是因为污泥老化造成的?
答:好氧进水COD700 mg/L 很正常的,泡沫与氨氮无关,要确定是生物泡沫还是化学性泡沫?如是化学性泡沫,在这样的污泥浓度下维持下去会逐渐减少的,实在不行可用水喷淋消泡。感觉你们的污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营养比没控制好,如氮和磷。
164
.问:我们的处理装置已运行一年了,近来由于进水水质恶化,进生化装置S 含量达100 mg/L左右,现在进水S10 mg/L左右,恢复有五天时间了,进水COD600 mg/L,出水300 mg/L左右,在10x16显微镜下看到一些树枝状东西和一些极小的(针尖大小)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污泥几乎没有,现在该怎么调,是不是污泥被氧化,气量该调小点?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受损而解体了,要重新培养。
165
.问:污水处理系统刚建好,准备开始运行,工艺:调节池---水解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马上要开始试运行了,拟用接种驯养,请问开车和驯养中的具体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应采用静态培菌,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污泥长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营养和曝气时间没控制好,污泥在增长同时又在不断自身氧化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虽然污泥浓度较低,还是应适当排一些污泥,会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166
.问:本单位的厌氧处理装置将开始调试,请说说厌氧污泥培养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厌氧污泥培养方法有多种,建议采用逐步培养法,大致过程如下:好氧系统经浓缩池的剩余污泥(已厌氧)投入到厌氧反应池中,投加量约为反应器容量的20~30%,然后加热(如需要的话),逐步升温,使每小时温升为1℃,当温度升到消化所需温度时(根据设计温度))维持温度。营养物量应随着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当有机物水解液化(需一、二个月),污泥成熟并产生沼气后,分析沼气成份,正常时进行点火试验,然后再利用沼气,投入日常运行。启动初始一般控制有机负荷较低。当CODcr 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完成启动的乙酸浓度应控制在1000mg/L以下。上面只是大致的要求,最好请有经验的人来指导。
167
.问:我厂是炼油厂,污水处理工艺目前是这样的: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一部分进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一部分作为SBRSBR 处理湿式氧化后的碱渣)的稀释水,SBR 处理完后进入低浓度的接触氧化池,整个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为隔油、气浮、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砂滤器、回用。现在的问题是:高浓度污水进曝气生物滤池前的氨氮总是高于出曝气滤池的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很正常,因为一部分氨氮在生物滤池内被去除了,不是异化途径去除,而是同化过程,即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
168
.问:咨询一下去除率方面的问题,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若进水BOD/COD0.40.5,出水的BOD/COD是否可能达到0.80.9,也就是说,出水COD 为4050,但BOD还不能达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调整工艺(处理工艺为SBR或氧化沟)?
答:这是反常的,要确认BOD5 测定是否有问题,如:测定时是否做空白对照;取样时出水中的细小絮体不能取入等。 
169.问:我们的污水池水深9米,池长50米宽15米,现池底淤泥较多,如何清除?池子常年有水的。
答:要说清楚是什么工艺?是什么池?我想应该是调节池吧,调节池应该配置搅拌设备,进行污水均质,如果没有就要定期放空清泥。
170
.问: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如果只是经过过滤直接利用,过滤的方式应是怎样的,如何经过过滤去除颗粒物、毛发、还有藻类等一些杂质?
答: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为一般的杂用水,至少要经过混凝、过滤和杀菌三个工序,过滤的方法很多,比较经济有效的是用石英砂过滤,至于水中毛发之类的物质是应该在前面污水处理装置的预处理单元去除的。
171
.问:我们用的厌氧工艺是UASB,没有升温装置,整个工艺没有污泥回流系统,废水是通过UASB溢流到好氧池的,而好氧池采用的是生物膜法,现在要进行污泥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UASB污泥培养可用其它污水厂浓缩后的厌气污泥移植培养,投加的污泥量要多,投加到厌氧反应装置高度的约1/3,污泥层至少1m 以上。如果没有厌氧污泥,也可用放置后一段时间后的好氧污泥来移植培养,因为培养初期不必追求严格的厌氧,即使移植的污泥中有氧会很快耗去,而形成厌氧条件,只是培养时间会长一些。培养过程中pH一定要经常测定,控制在7左右,还要控制好营养。具体的培养要求可参考相关资料。 
172.问:我们处理的是半导体废水(含氟化物,氨氮,磷酸盐)。由于原设计考虑不周现在改得只有一个好氧池了,没有厌氧池。好氧池进水氨氮30mg/L 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钠调整pH值和碱度,pH值一般在7.5左右,24小时曝气;在后续沉淀池底放了一个5t/h的污泥泵,也是24小时回流,由于不好控制,所以回流的有时是污泥有时是污水,出水氨氮几乎为0,连续这样稳定运行了2个月了。还能不能这样稳定运行下去?
答:不合理有二方面:一是无除磷功能,厌氧不应该取消;二是回流污泥量应该相对稳定,在池底用泵这样排不行。从好氧池的反应时间和进水氨氮浓度来看,氨氮去除应该没问题。
173
.问:本单位采用的是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近期在运行上出现问题。设计进水5 万吨/天、COD350 mg/LBOD150 mg/LSS220 mg/L、实际进水量每天5000m3/dCOD300 mg/LBOD120 mg/LSS180 mg/L;运行方式是内外沟四台推进器全开,内外沟溶解氧控制在3mg/L(近期化验室检测溶解氧与在线仪表数据不一样,仪表比化验数据高3mg/L,运行两个月化验才开始。)间歇曝气,曝气5小时、静沉1小时(推进器全部关闭),进水1.5小时,进水一分钟开推进器,开始曝气,由氧化沟内污泥浓度在100 mg/L左右,一台回流泵长期回流污泥,流量700m3/h,回流污泥浓度在100左右,氧化沟内的污泥浓度一直不变保持在200 mg/L左右,出水COD140 mg/L最好是在100 mg/L左右,BOD50 mg/LSS50 mg/L,二沉池出水混浊。
1)二沉池污泥不沉降,整个池面很混浊,
2)氧化沟污泥没有絮凝体,全部是很细小的颗粒。
3)镜检只发现一种微生物,样子像豆角籽,中间有气泡,头部多些。
4)氧化沟一直存在白色粘性泡沫,
5)我们处理全部是生活污水,运行3个月污泥浓度上不来,出水一直不好。请帮忙分析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
答:说明污泥已严重老化而解体了,是污泥负荷太低,曝气时间过长引起的,培养过程中污泥在增长的同时又在自身氧化,污泥浓度当然不会提高。污泥要重新培养,但问题是如果进水量和污水浓度还不增加,培养好的污泥又如何养住?你们目前的运行方式是不行的,溶解氧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曝气时间的控制。目前情况下内沟不用曝气,可作为混合液流至沉淀池的过流区,但推进器不能停。
174
.问:对于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其是否已经克服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沉池的缺点呢?我也发现这里的幅流式二沉池都会出现液面翻很小的污泥絮体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我认为周边进水式沉淀池只是减小了进水水能对沉淀的影响和中心混合液短流问题,并没有全面改变幅流式沉淀池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周边式沉淀效率应该很高,但对进水布水要求很高。后一问题原因很多,一言难尽的。
175
.问: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曝气过大,DO 过高,细菌发生自身氧化了,负荷太低,微生物发生自氧化了,导致解絮”云云。而在ASM1#ASM2#ASM3#模型以及废水生物处理泰斗McCarty都是将微生物的衰减系数作为常数,用b表示,亦即衰减(自身氧化)是按一定的比例b随时都在发生,进行的。而微生物的生长系数则与基质浓度密切相关,是一变数,当有机负荷较低,而供氧又充分的情况下,微生物将很快消耗掉水中的BOD,使生长停止,只有衰减,结果导致净增为0,甚至为负,使生物量不增反降。因此说自身氧化随时都在发生,而不是在低负荷,高DO 下才发生,不知这样说是否妥当?
答:理论上没错,但实际运行中对污泥老化并不是局限于这样的理解,虽然污泥老化主要是微生物长时间缺少营养引起的,即营养与微生物量的失衡,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但处理装置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较复杂,污泥的活性还与运行控制条件、营养比等因素有关。有的装置会发生以下情况:当进水COD等浓度正常,而碳氮比或碳磷比较低时,污泥的活性也会很差,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受到限制,产生的能量减少;当进水浓度和营养比等都正常,但由于剩余污泥没按要求排放,加之曝气时间过长等也会使污泥松散,活性差,这样的污泥习惯上也称老化。 
176.问: 有一25000T的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Orbal氧化沟工艺,设计进水COD370mg/L,实际进水COD150mg/L左右,TP2mg/L左右,氨氮在20mg/L左右,总氮高于氨氮6mg/L 左右,MLSS 在2000~2500mg/L 之间,SV 小于15%SVI 大约50ml/gMLVSS/MLSS=0.5。出水COD小于40mg/LTP几乎没有什么去除效果,氨氮在8mg/L 左右,总氮去除率不到50%。现在问题就是二沉池出水堰有跑泥现象,从去年七月份开始运行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另外,三个沟各有四个转刷曝气器,现在由于负荷较低,外、中、内三圈分别开了122个曝气器,内圈溶解氧在2.0mg/L左右,外圈在线监测OBP 最低达-400。请问:二沉沉跑泥是什么原因,这样控制曝气方式恰当吗?
答:污泥已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活性已很差,出水带出的是老化了的解絮污泥。主要原因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的。应对措施:(1)减少曝气时间,可停运外沟,污水直接进中沟;(2)也可不停运外沟,增加排泥量,大幅降低MLSS。这二种措施都是为了增加污泥负荷,前一条是通过减少反应时间来增加污泥负荷,后一条是通过减少污泥浓度来增加负荷,当然为了维持水、气、泥三相平衡,曝气量也不能太大。
177
.问: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对布水的要求很严。其实周进周出的布水口都有块挡板深入二沉池底部的,但究竟深入多少比较合适,目前我还找不到资料。因为据说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它的计算都没有的,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有何见解?
答:你说得对,周边的进水口有档板的,在进水槽下有很多进水孔,经水能消散后向下流,然后从进水档板下向池内扩散,具体位置我说不清,应该在水面2米左右处吧。我想关键作用应该是均匀布水和水能消散。
178
.问:污泥中毒与污泥老化在表观上如何鉴别?
答:一般来说污泥发生严重老化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污泥中毒会很快引起细胞解体。污泥老化和中毒时出水ESS都会明显增加,有经验的人能从表观上区分的。污泥老化时出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要大些,大多呈碎片状。污泥中毒时出水的悬浮固体颗粒相对要小。污泥中毒与污泥老化也可从DO值的变化上进行区分,污泥发生中毒的过程较快,会使DO在短时间内上升,而污泥老化有个渐进的过程,DO的上升过程也是渐进的。
179
.问:在污泥脱水机进泥量没变化的情况下,脱水后泥饼的含水率明显上升,这是什么原因?
答:排除脱水机本身的运行状况外,可能是污泥加药调质工序有问题,也可能是前面的污泥均质池搅拌机故障停运或污泥浓缩池刮泥机故障停运等原因造成的。
180
.问:近段时间本单位的污泥脱水机(带式压滤)滤布常会跑偏,是什么原因?答:要确认滚筒表面是否粘结或磨损,辊轴的平行度是否好等等,如果是滤带坏要及时更换。
181
.问:最近废水中的油比较多,特别是格删井的地方,有黑色结垢的油,你们通常是怎样处理的?
答:先用人工清捞,然后用吸油毡或吸油介质吸油。
182
.问:接触氧化法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小型社区)有很多优点,但是NP 很难达到排放标准(二级),如何改进使该工艺使之能有去除NP的效果? 答:我认为并不是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效果不好,而可能是控制环节有问题造成的,如好氧池的DO控制必须比活性污泥法高,缺氧区要有充分混合功能,还有碱度控制等因素。
183
.问:现在浓缩池上飘满了浮泥,(颜色是灰色的)我们已经延长了泥龄,减少了浓缩池的进泥。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答:这样的措施没有针对性,应该增加浓缩池的出泥量,使污泥在浓缩池的停留时间减少,以防厌气发酵。 
184.问:UNITANK工艺能否用在大规模污水厂中,有用过这个新工艺的工程师说不宜在大规模污水厂中应用,因为自控等很复杂,而且除磷效果较差,是这样吗?广东猎德污水厂是22万吨/日,上海石洞口污水厂是40万吨/日(近期),据说运行总体情况不错,而且石洞口污水厂要角逐詹天佑大奖,这个工艺用在大型污水厂究竟怎么样?请解答。
答:我认为UNITANK工艺也适合大规模污水厂用,但对除磷要求高的污水不适合。
185
.问:我们的好氧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上氨氮从30 mg/L降至10 mg/L以下,现在出水氨氮几乎没有。运行中加碳酸钠调节碱度,从后面沉淀池回流污泥,由于回流不好控制,所以回流的污泥有时是泥有时是水。以前发现没污泥回流时整个好氧池的pH 值就随水流方向急剧下降,但有污泥回流时就不会了,能保证出水pH值在6.5-7之间。但近几天发现整个好氧池pH值偏低,前
端仅6.9,出水5.8左右(进水所有指标和碳酸钠量均未改变,氨氮浓度依然测不出),即使相对以前改善污泥回流状态也是这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采用的是竖流沉淀池,下面有四个小泥斗,在现有状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好氧池回流污泥状态?
答:接触氧化法沉淀池的污泥(脱落的生物膜)一般是不回流的,所以要先确认填料上的生物膜是否正常?如果生物太厚就要加大气量冲刷,否则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pH的下降这么多有些反常,理论上解释不通,因为进水氨氮不算高,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也不至于下降一个多pH 单位,唯一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缺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局部酸化作用所至(好氧池前端DO通常很低的),当然只是推测。所以建议确认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长情况,沉淀污泥暂不要回流,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186.问:(前一贴回复后的问题)我们的系统以前是不回流的,因为设计时氨氮根本不需要考虑。以前也没注意好氧池情况,后来监测时才发现整个好氧池pH 值程下降趋势(按水流方向6.3——5.5——5.3——5.1),同时因氨氮进水浓度增高处理不了,请人来看时有两个建议:一是提高碱度,二是污泥回流。当时只采用了第一个建议,加碳酸钠之后氨氮确实有效去除了,但pH值依然下降幅度比较大,而且很不好控制,后来再回流污泥,发现对pH值的稳定有较好的效果,现在就一直回流了。对好氧池系统总感觉很不放心,一来通过好氧过程仅仅是将氮从氨氮形态转化成了硝态氮,并没有将其从水中除去,对环境的危害也没有降低;二来我怀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请帮助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纸上谈兵不一定说得准,只能供参考。如果回流后生化池的pH 能稳定,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污泥在沉淀池或好氧池前端发生反硝化,并产生OH-。这些只是推测,但不管如何,说明系统去除氨氮的效果是不错的。如果要提高反硝化效果,不知反应时间是否够?可试试,在好氧池的中间某时段,设置缺氧区(停留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少量曝气,DO0.5以下),这样可去除一部分硝氮,并稳定pH。还要注意:好氧池后半段DO高些,至少在3mg/L 以上。 补充说明:我前一贴分析中说好氧池的pH下降可能的是沉淀池积泥过多,在厌氧情况下污泥中酸化菌大量繁殖,回流至好氧池后发生酸化作用所至;在后一贴中又说污泥在沉淀池或好氧池前端发生反硝化,使好氧池的pH有了相对稳定。这二贴似乎矛盾,但这是对二种可能性分析,前者是假如污泥已厌气发酵成酸化反应了,后者是可能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现在看来后者的可能性大些。
187
.问:请教水解酸化池的溶解氧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需要安装曝气及搅拌装置吗?
答:水解酸化池是用泥法还是膜法,如果是泥法有搅拌器就可,如果是固着型的接触氧化法,除了安装搅拌器外,再好设置穿孔管或曝气软管之类的曝气装置,主要起辅助搅拌作用。不用担心曝气会影响酸化效果,因为酸化池负荷高,充些氧对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188.问:我们厂在北京地区,规模三万吨,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在开两台泵流量时,二沉池(负荷0.9左右)总有浮泥现象,有时候还出现针状絮体,影响出水SS。但在开一太泵的时候,效果很好,请予诊断!
答:主要原因是二沉池表面负荷太高,因为生物膜的沉降性能比活性污泥法差,设计时其表面负荷要相对小一些。
189
.问:我们处理的是造纸废水和化工混合废水,采用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近一年来进水氨氮不断增高,大约在250mg/L左右,氨氮的去除率在30-40%左右。请问氨氮增高对系统运行有何影响?应怎样处理?
答:要确认污泥负荷和碱度等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满足,可增加好氧区的充氧量,将内回流闸门开大些,目的是使缺氧区前部的DO上升,使部分缺氧区也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
190
.问:怎么样确定水解酸化停留时间? 用什么标准来确定污水达到水解酸化的程度和效果?
答:酸化时间要通运行试验定的,一般来说酸化池出水pH下降,BOD/COD比增加就说明酸化有效果。
191
.问:我们厂采用CASS工艺,进水浓度由去年的COD在平均250 mg/L到现在的平均350 mg/L左右,同时进水悬浮物也比去年多了很多。处理周期是4小时,间歇曝气,采取边进水边曝气2小时的方式,进水浓度没这么高的时候基本采取进水1小时,曝气也1 小时的运行模式。在曝气阶段结束时DO基本保持在2 mg/L以上,但是活性污泥的颜色还是黑色的,水量也没有大的变化。采取前一方式运行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处理后出水还是维持在150 mg/L左右,悬
浮物在50~60 mg/L,污泥呈黑色,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差,结构松散,难见到原生微生物,MLSS1700 mg/L,进水BOD120 mg/L左右。
答:我初步判断是曝气时间还不够,理由是:进水浓度增加后,你们采用了非限止曝气方式,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一小时的曝气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水期大部分时间,因水位低,氧的利用率很低的,更重要的是由于负荷增高,上一周期曝气阶段结束时生化过程尚未完成,在静止沉淀阶段加剧了污泥厌气,至下一周期的进水阶段虽然在曝气,但这段时间实际上只是污泥活性的恢复或部分恢复过程,实际的生化反应时间并没增加多少。工艺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的,建议:(1)轮换将各池的污泥闷曝至泥色初步转棕黄色后再进水曝气;还要确认氮或磷是否够?因为进水COD浓度增加后,营养比可能会失调。我只是推测,仅供参考。
192
.问:我厂采用A2/O工艺(没有内回流,回流污泥直接回流到缺氧池),即先是缺氧池、厌氧池再好氧(氧化沟),但是总磷的去除率不高,只有30%左右,很不稳定。在工艺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会偶尔出现不达标的情况(最近进水总磷在2.0mg/L左右,生活污水),也想不出好的办法,请问这样的情况下该怎样做呢?
答:应该是脱氮除磷工艺吧?如是的话,回流污泥直接回流到缺氧池没错,但好氧池混合液也要回流至缺氧区,使之具有脱氮和除碳功能。目前应该及时排放剩余污泥,这是磷的最终出路,好氧池DO至少要维持在2mg/L以上,以兔污泥絮体内部因缺氧而释磷,二沉池污泥层不能太高,因为污泥在泥层中的停留时间过长也会释磷,造成出水磷不能达标。还要控制好缺氧池的运行条件,尽可能去除掉硝酸氮,避免硝酸氮进入厌氧池影晌释磷效果。
193
.问:制药废水,硫酸盐3000-4000 mg/LCl-3000-4000 mg/LCOD3000-4000 mg/L,想在水解酸化池内挂填料,但小试发现挂膜相当困难;不知是填料选择不当,还是Cl-较高的原因?环保公司说Cl-超过3000 mg/L填料就无法挂膜。 
答:这样的Cl-浓度会影响生物膜培养速度,但仍可挂上膜的,最好引入活性污泥或厌氧污泥,这样可增加挂膜速度。从填料来看,软性填料最易挂膜,弹性填料次之,半软性填料较差,但弹性填料易结球,要慎用。
194
.问:制革废水生化处理工艺采用单沟的Carrousel型氧化沟,进水氨氮在300mg/L左右,出水氨氮在130mg/L以上,出水COD约在100mg/L,请问应该在二沉出水用化学方法还是对生化系统进行改造?对生化系统要怎样改进才能使出水氨氮达到排放标准。
答:首先要确认碱度等基本硝化条件是否满足,一般的化学法去除氨氮效果不好,只有扩建生化装置,可将单沟改扩建为多沟(很方便改造的),也可在氧化沟前增建生物接触氧化池。
195
.问:有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装置,污泥压滤前要加PAM,但固体PAM 的溶药装置太贵,PAM用量也不多,是否有简易的溶解和投加方法?
答:可先在小容器中将粉剂预湿(加少量水让其湿润,让分子充分伸展开),然后加水溶解,也可购买液体的PAM,稀释后投加。
196
.问:我单位从别的污水处理厂购买厌氧污泥28立方,分两天投加到氧化沟,液下推进器全部开启,转碟外沟开启4台,内沟开启2台进行闷曝一天一夜,外沟连续曝气,同时2 台回流污泥泵开始回流,期间没有进污水,闷曝开始静沉1 小时,氧化沟出水COD100 mg/L左右。
现在的问题是曝气池的污泥还没有变黄色,溶解氧下降很慢,而且一开转碟溶解氧很快就很上升。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
答:按理说这样的情况下泥色应该转变了,不知接种用的是脱水后污泥还是浓缩池的污泥?可能是接种污泥厌气的时间太长了,不管如何,现在应该继续曝气,但要进些污水。由于具体情况不大清楚,仅供参考。 
197.问:我们采用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镜检几乎没发现有动的生物,填料上挂的膜几乎没有了,仅剩下薄薄的一层附在膜上。处理的是含苯酚废水,以前是间歇进水,把进水的COD控制在2000 mg/L以下,出水可以达到200 mg/L左右。前几天连续进水,水量偏大,导致最近几天生化池的COD总是在1500 mg/L 左右,出水口COD600mg/LDO较高,是否是生物中毒,怎么恢复生物活性? 
答:可暂停止进水或间断地少量进水,用其它厂的活性污泥移入生物接触氧化池,这样可加快生物膜生长,此期间曝气量不能太大,以防膜脱落。
198
.问:生物法要求的NP需求量和BOD 的关系。课本上说的是10051,实际运行中如何控制?
答:营养比控制值书上说的没错,这是大致的比值,但在运行中废水的浓度和水量是在
波动的,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如有的废水可能氨氮较低,而含氮有机物较高,这样的情
况如按营养比要求来计算就不对了。在实际运行中是通过试凑法确定的,有的方面还要凭经验。
199
.问:一座5000t/d的污水处理站,工艺为生物接触氧化法,进水水质不稳定,COD300-1500mg/L,出水一直达不到排放标准,请问如何解决(设计进水为COD为≤500mg/L)?
答:先要解决调节池问题,如容积不够要扩建,根据你们的情况,调节池容积至少要2000立方米。还要确认生物膜是否太厚或结球,供氧和营养比能否满足等因素,如果确实是反应时间不够,就需扩建生化池,也可利用调节,在池内安装一些填料或曝气软管,使之有一定的生化功能。
200
. 问:炼油废水的污泥处理是把油泥和生物污泥分开处理好呢?还是先把油泥和生物污泥混合后进入离心分离机一起处理好?答:单独分开处理效果不好,有条件再好与生化污泥混合后脱水。 
201. 问:有 一综合化学合成废水,采用SBR工艺,正在调试中,因受一次有毒物质冲击,只能停止进水,连续闷曝5天,废水COD缓慢下降(从1600 mg/ L降到900mg/L),但污泥浓度却从1300上升到了6500mg/LSV仅为14%,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SV下降可以解释,因为污泥过度曝气而在一定程度上矿化了,这种情况下污泥虽然中毒,但没有完全失去活动能力。污泥浓度不减反升无法解释,但要确认每次污泥浓度测定时的取样时间是否基本一致,因为与传统活性污泥曝气池不同,SBR池曝气阶段的污泥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取样时间需要固定,否则就无可比性。
202
.问:本厂的废水经物化、生化处理后达国家标准直接排入河中的。我要问的是:如果将放流水先流入一个池塘中(池塘的容积约为每日的放流水量),然后再排入河中,这样对放流水的水质会有何影响?如果考虑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那么在南方地区应该种植哪种水生植物可以降低放流水的CODTP
答:可以起进一步净化水质作用。在池塘容积不变情况下,池塘尽可能浅而长,这样有利于自然充氧和改善短流现象,效果会更好,池塘内可种植水葫芦,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只是多余或死的水葫芦清理出来有些麻烦。
203
.问:铝合金的废水里的氟如何去除?
答:去除方法很多,还要看去除程度,一般可用石灰和其它混凝剂混凝分离来去除,如浓度较高,就需要采用二级混凝或混凝+吸附法才能处理达标。
204
.问:印染废水的色度能否用保险粉去除?如果在二沉池加保险粉有何弊端?
答:在二沉池加保险粉来除色不妥,因为二沉池污泥要回流至曝气池,保险粉及反应物会在污泥中积累,会影响生化处理效果,如果采用接触氧化法问题不大,因为污泥一般情况下不回流至生化池。
205
.问:我们的生化装置采用接触氧化工艺,沉淀池的回流污泥量应该如何控制?是否应该连续回流?
答:接触氧化一般是不回流污泥的,但有不少装置是回流的,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表面上看这样可强化处理能力,其实不一定,因为悬浮污泥中微生物会与生物膜中微生物争夺营养,影响生物膜的活性,特别是在二级生化池这样很不好,如果一曝池受到浓度有机物和毒物冲击时,可作为应急措施回流污泥,同时增加排泥量,使一部份被污泥吸附的物质随污泥排出系统。我曾看到一接触氧化装置,容积负荷已很低了,污泥还要回流,造成沉淀池出水有大量解絮污泥,后来停止回流情况明显好转。也有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在工艺设计上已考虑供氧能力和有机负荷等平衡问题,即便如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行。
206
.问:印染废水脱色在调节池加脱色剂会不会对菌产生影响?应该在生化前加还是生化后加合适?
答:脱色剂加在调节池内不妥,至于在生化前加还是生化后加合适的问题,我认为在生化前加效果较好,但脱色的反应物要能分离并排出,如混凝污泥等,否则脱色剂就加在生化后,即沉淀池后面。
207
.问:我们用的是周边传动刮吸泥机,有10个吸泥点,沉淀池DN=30m,曝气池30分钟污泥沉降比5~9%。我们只能做NH3-NCODcr,总铜的测定,其他都没有设备和条件。前两天气温降低,沉淀池上浮的大块污泥少了许多,温度稍有升高,泥块又大量出现。温度低的时候飘出的污泥很小,不过在有些地方有一大片的污泥往外涌,且有些地方出水较为清,分布无规律。不知道出水色度与飘泥有没有关系,现在的出水色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
答:从二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污泥有老化的迹象,主要是负荷太低、反应时间过长的原因,要控制好曝气时间;第二方面是沉淀池大块泥上浮现象,可能是沉淀池本身的问题,所谓括吸泥机其实就是吸泥机,池底有吸不到泥的死角,我估计吸泥管下部是一个扁长型的吸泥口吧?厂方设计时可能认为这个扁长型的吸泥口兼有括泥和吸泥的功能,其实不然,这样的刮吸泥机吸泥效果很差的。还要确认:靠池最外的吸泥管底部扁长型的吸泥口是否靠近池壁,如果不是就说明吸泥机设计上是有问题的,会造成池底部分区域的泥吸不上来。此外,沉淀池管理上也要注意调整好各吸泥管的出泥量,靠池边的吸泥管出泥量应该调大些,中心的吸管出泥量要小。出水色度一直保持在8左右应该很好了,国家排放标准是小于50
208
.问:本单位曝气池SV307%MLSS2800mg/L,连续几天测定都如此,我也知道污泥过度矿化了,含有过多的无机质。但有专家说这不可能,说一定是SV或者MLSS测定有误,不知道这么低的污泥指数究竟可不可能?
答:污泥指数只有25 是有些反常,但也不能说不可能,MLSS 用重量法测定不会误差很大,矿化严重的这样的情况也有,有的装置受到高浓度含盐废水的冲击,盐类在污泥中积累也会使污泥指数大幅下降,但不论是何原因,这样的污泥应该进行生物修复或重新培养了。
209
.问:高氨氮废水处理,现在调试结果出水COD和氨氮偏高。有人建议延长SRT,会有效果吗?现在的SRT20天,采用的SBR工艺,我觉得虽然延长SRT 可以提高生物中的硝化菌比例,但是延长SRT的同时也会降低细菌整体的活性,降低COD的去除效率,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
答:COD和氨氮都偏高的情况下延长SRT没错,一般不会影响COD的去除效率,因为碳化速率快于氨氮的硝化速率,硝化过程在碳化过程的后期,污泥负荷低时才发生,所以应该延长SRT,也可采用非限止曝气或提高污泥浓度使污泥负荷下降,目的都一样,当然还要确认DO、碱度等是否满足等因素。 
210.问:我们是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COD280mg/LBOD70mg/ L,出水为129 mg/ LBOD50.6mg/ L。曝气池MLSS1980mg/ L,沉降比70%~80%。现出现这样的问题:量筒内沉淀的全是黄色浑浊的东西,上面的液体非常澄清。取二沉池表面的水观察,感官也非常好。另外还有我们这个地区土壤的含盐两较高。请给分析一下,如何处理?答:尽管是生活污水,但B/C太低,污水的可生化性很差,这样的情况下出水COD高,BOD5低也很正常,也就是说这类污水只用生化法处理出水COD 很难达标的,污水含盐量高,也会抑制生化反应。从数据看污泥沉降性能也不好,有些反常,主要原因还是可生化性差,应该在沉淀池后增设化学混凝工序来进一步去除COD。 
211.问:对于污水厂离心机所投加的絮凝剂,用什么办法检验该絮凝剂的效果比较好呢?听说做比阻实验可以,但也有人认为不好,究竟用什么来检验呢?
答:污泥加药调质的效果应用污泥比阻试验来大致确定的。
212
.问:有些污水厂污泥培养后的驯化阶段把活性污泥浓度控制在1500mg/L 左右,我的想法,若要驯化菌种适合这些工业废水,应尽量在前期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待污泥适应了进水水质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污泥浓度至较适合的水平,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吗?
答: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浓度不宜高,因为污泥驯化过程的进水量是逐渐增加的,污泥浓度过高会造成营养不足,此外由于驯化过程中微生物对有毒物的降解能力很差,大量毒物会在污泥中积累。
213
.问:沉淀池上有厚厚一层污泥,出水带有大量的泥,用稍加搅动后,污泥即可沉下去,出水也变得较为清澈.用量筒在好氧池取样,污泥沉降1小时后,即开始上浮,轻轻搅动后,又沉下去,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答:二种可能:(1)沉淀池污泥层发生反硝化引起的,反硝化过程的氮气将部分污泥携带出水面并积累;(2)曝气量大,污泥中气泡进入沉淀池前来不及充分释放。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应在生化池设缺氧区去除硝酸氮,或增加曝气量,增加回流污泥量,使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沉淀池污泥缺氧。后一种情况时应该清除生化池池面、沉淀池配水井和中心导流筒水面的泥渣和泡沫清除,以便混合液内的气泡释放。
214
.问: 在三价铬镀锌废水的处理中,我们是先加碱,再加PACPAM处理。请问在加碱的时候pH值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
答:根据我的经验加PACpH 控制在7~7.3较好,PAMpH的适应范围较大的,具体我也说不准。加PACpH会下降,加PAM 就不一定下降,可通过试验确定。
215
.问:酒精生产厂一天有600来吨废水,如果只来了100吨的厌氧菌种,请问有没有可能一个月的时间能够把厌氧部分调试好?COD55000mg/L。还有为什么厌氧罐的pH一直处在6.7~6.9,达不到我们一般的7.2~7.3
答:一个月的时间是无法把厌氧部分调试好的,目前厌氧罐的pH 这样也是正常的,因为有机酸较高,还没有完全到碱性发酵阶段。
216
.问:1、我们的水解酸化池一直失控,没调整过,池表面气泡均匀,COD去除率20%左右,是否要作调整?在进入UASB 池之前也有个小型的pH 中和池调节UASB池进水pH8.5左右。
2
UASB池目前主要是絮状污泥,如要加颗粒污泥怎么操作?现在UASB池的上升流速是很低的(2.5t/h10m高,4.8m直径),如多进水,有可能是发生严重酸化更,有什么好的办法调整?
3
、还有个新问题,公司的工艺冷却水中每天有大量无机盐流入污水站,这会对生化池造成重大影响吗?是不是除了减少无机盐流入没有其他办法了?生化池的问题,我现在已经着手大规模清理了,抽干后底层污泥很厚,生化池没有排泥管,现在有重新设置的的必要吗?
答:1、水解酸化池COD去除率20%左右还是不错的,但还要看出水B/C比是否增加。U池进水的pH没必要调到8.5,中性或中性偏碱一些就可。
2
U 池也可培养颗粒污泥,培养时要特别注意二点:一是升温要慢;二是培养初期容积负荷要低,逐渐增加。还有就是培养时投入的污泥量要多,至少要达反应池容积的1/4,再好是直接购买颗粒污泥,可大大缩短系统启动时间。
3
、盐类对厌氧反应的影响比好氧反应小一些,只要在微生物能承受的范围就可,我认为盐类在5/升以下没大的影响。生化池的排泥管当然要设的。
17
.问:我们有个工艺是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组合的,这些的工艺在运行中生物膜会分解污泥吗?是否能它们会各自承担一些负荷?
答: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结合的工艺可以强化处理效果,但负荷低时会有负面影响,有一种污泥减量法就是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来生物氧化剩余活性污泥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在污水处理中如负荷低,是有可能加速污泥过度氧化的。
218
.问:我们处理的是酚醛树脂废水:水量250L/h,原水COD17 万mg/L 多,甲醛3700mg/L,苯酚含量不是太高,该如何处理?
答:不同的树脂废水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对树脂废水了解很少,但知道树脂废水的预处理很重要,一般的预处理有混凝沉淀、过滤和内电解等,然后用厌氧加好氧处理。在预处理上,如果废水中老化的树脂多,就不能用内电解法,仅供参考。
219
.问:有两个工程上的问题:1、有一个生活污水的小型处理站,现在正在调试过程中,采用的是水解+两级接触氧化+沉淀+过滤的处理工艺,要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现在接触氧化池上方产生大量泡沫,如果用消泡剂会不会对微生物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有什么方法解决?调节曝气量是否有用?
2
、你对臭氧曝气处理医院污水这个工艺是否了解?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设计参数,比如臭氧和污水的气水比、停留时间等。
答:1、消泡剂尽可能不要用,可用水喷淋消泡或引入一些活性污泥试试;2、近年来臭氧发生器的制氧成本已大大下降,具体的设计和控制参数要根据废水的性质和浓度等定的,可参考同类废水的应用情况。
220
.问:什么方法去除废水中低聚物效果好些,水解酸化能否效提高B/C,如为厌氧处理是不是效果更好些?还有关于接种污泥的问题,如果购买一微生物的干粉来培养污泥是否浪费?
答:对含大量低聚物之类的可生化性很差的废水,要提高可生化性光靠酸化不一定行,先要用混凝法去除一部分低聚物,还可考虑内电解等其它预处理方法。厌氧法处理可生化性差的废水比好氧法好些,但厌氧需较长的反应时间,如果浓度不高就没必要用。污泥接种方法很多,用浓缩和脱水污泥都可以,微生物的干粉当然也好,关键是要控制好接种和培养条件,如:营养比、曝气时间等。不能直接用有毒的废水培养,否则接种的污泥再多也没用。 
221.问:我厂是处理生活污水的,采用的是A2/O氧化沟处理方式,最近厂里曝气沉沙池上的曝气设备坏了,不能用,对后面的处理效果会有多大的影响?
答:曝气沉砂池曝气的目的是将粘附在砂上的有机物剥离而进入后面的生化池,曝沉池如不曝气,对后续的生化池没有大的影响,相反有机负荷会有所减少,但曝沉池排出的砂中会含大量有机物,易发臭。还有在曝气沉砂池进水量大时,不曝气会影响沉砂效果,因为池内水由旋流变为平流了。
222
.问:我厂进水COD800mg/LBOD400 mg/L,是AB工艺,B段是T型氧化沟。请问A段是厌氧运行比较好,还是好氧运行好?
答:AB工艺的A段是以生物吸附为主,污染物主要是被吸附后通过剩余污泥排出,当然也有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由于A池有机负荷较高,池内基本上没有溶解氧,但仍属好氧反应,只是氧供不应求,所以不存在你这样的说法。
223
.问:污水厂是采用A/A/O 工艺,有一些工艺上的问题请教:
1
TOC在线监测仪安装在集水池,但是无法适应水质。污水中大量固体物质都被吸入仪器中,监测仪无法常运行。请问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放在调节池可以吗?
2
、缺氧池的DO值达D56mg/L,是什么原因呢?
3
、二沉池中污泥沉淀效果不好,是否与前面气浮池的不正常运行有关系或与前面的混凝池添加混凝剂的多少有关系?
答:(1TOC在线监测仪一定要安装在进水处,如果污水中垃圾多可在安装处周围设置护围网,还要经常清洗探头;(2)采用前置反硝化,如排除测定误差的原因外,缺氧池DO高是因为好氧区曝气量过大,使溶解氧很高的回流液把氧带入缺氧池,此外回流量太大使缺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大减少也是原因之一;(3)二沉池中污泥沉池效果不好,与前面气浮池的不正常运行或混凝剂没直接关系,可能是好氧池曝气量过大,使混合液在沉淀前气泡来不及释放的原因,还要注意回流污泥量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进沉淀池的混合液总量增加,进而使水能对沉淀区的冲击程度增加。 
224.问:我公司采用活性污泥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企业废水,主要问题有:1、由于有高CL 水进入,我不清楚CL-高到什么程度对污泥有抑制毒害作用?2、有硫化物,不知道硫化物高到什么程度对污泥有抑制毒害作用?3、污水进口COD300 mg/LNH3-N300 mg/L,出口COD190 mg/LNH3-N16 mg/L,应如何提高处理效果?
答:(1)据我所知氯离子在10g/L以下微生物可以逐渐适应的,但CL浓度波动不能大;(2)硫化物对好氧而言,大于50 mg/L会有明显影响;(3)污水的COD低,氨氮高能处理到这样说明处理效果好,很正常的,如果反硝化控制好一些还可以降低COD,因为反硝化过程中也能去除一部分碳,当然还要确认B/C比是否低。建议在生化后面再设化学沉淀工序,选用合适的混凝沉淀剂,可进一步降低COD
225
.问:关于PACPAM加药量的计算。书上说要根据实验确定加药量,但由于缺乏仪器设备不可能实验,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知道混凝剂的加药量的吗?
答:当然要根据实验来确定加药量,这方面试验很简单的,在量筒或烧杯中试验一下就可大致了解。
226
.问:本人目前也正在调试UASB,至今快40多天了。调试的效果不理想,UASB出现了严重的酸化现象,导致失败。5月进行二次调试。处理的废水为油脂化工废水,COD达到30000mg/LpH值为1.6~4.5。调试过程中控制不好pH 值,VAF 量也不太好控制,理论上与实际差距太大了。请指点一下,以便二次启动能够成功。答:下面几方面在UASB调试中要特别注意:(1)培养前厌氧污泥的投加量不够,一般要求一次性投足污泥,污泥量至少占池有效体积的1/4;(2)培养初期容积负荷或水力负荷应维持在较低水平,并逐渐缓慢提高,一般应采用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3)如果加温的话,池内温度要缓慢、逐步地升温;(4)油脂化工废水要预处理去除油脂。
227
.问:最近本单位的CASS系统进水受到一定的负荷冲击后(进水COD上升),出水水质变坏,污泥沉降很快,沉降后上部水体浑浊,有小絮状泥不沉,曝气时泡沫越来越多,泡沫很粘不易破碎,降低负荷也不见效果,镜检有很多纤毛虫、钟虫,少量轮虫(一直这样),最近也一直在排泥,污泥浓度维持在2500左右,请问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污泥对新水质不适应,发生了老化?
答:如果是有机负荷冲击造成的话,你们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妥,违背了活性污泥法三相平衡的基本控制原则,因为进水浓度增加,为了维持污泥负荷的稳定,就要增加污泥浓度,同时增加供氧量,而你们在降低污泥浓度。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污泥老化的问题,我估计是污泥负荷过高,生化反应不彻底造成的,还要确认溶解氧是否满足。 
228.问:我们公司的水解酸化池装有填料,填料上有生物膜,底下有曝气管道,每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这样行吗? 
答:膜法厌氧或兼氧池的填料上长膜后,一般的搅拌器搅拌效果很差,通过曝气可以使废水和生物充分接触,但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不妥,应该连续曝气。很多人担心酸化池曝气会影响水解酸化效果,其实不然,因为酸化池的有机负荷高,有一些氧充进去也是微不足道的,一般不会有溶解氧,即使有影响,其正面作用肯定远大于负面作用。当然水解酸化池底下的曝气器最好采用大孔的,这样充氧效率低而曝气量大。
229
.问:我们单位的废水主要是甲醛和少量的甲醇。进水COD2000mg/L左右。出水COD200-400mg/L。最近曝气池上产生了大量白色的泡沫(以前也有过,但都是黄色的)。沉淀池水很浑浊,SV2445左右(由于我们SV30很高,常在97-98%间,是24小时后的沉降比)。不知道什么原因, 另外,处理水的硝酸根含量偏高对处理水有何影响?请指导一下。
答:要确认是否有表面活性类物质进入。测SV24是没意义的,化学性泡沫可用水喷淋来消除或减少,SV30 这样高很异常,要确认丝状态菌是否多?硝酸根含量高易使沉淀池发生反硝化。
230
.问:请教一个COD测定试验方面的问题,最近两次做COD实验时,从外观上看很透亮,SS也很少,最后侧的结果却是140~150mg/L,甚至更高,我以为是药剂配制的问题,可测的标样值却差不了几个,空白水样的滴定体积也基本一样,观感比较好的水样COD值却较高这种现象正常吗?
答:如果分析本身没问题的话,可能是无机性COD高的原因,如亚硫酸盐之类的物质,还要注意测定时空白样品的条件要与水样完全一致,如水样加硫酸银和硫酸汞,空白样品也要同量加。
231
.问:在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中,由劳伦斯--麦迪尼所推导的动力学公式表明:出水的水质与泥龄有关系,而与其他的因素无关,这与现实有些矛盾,但具体怎么矛盾我实在搞不清楚!希望能给我解答一下!
答:这是纯理论上的推导,所谓的与其他的因素无关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诸多因素,否则是无法推导的,我们总不至于由此而认为活性污泥工艺中只要控制好了泥龄就可以了。所以不是理论推导与现实是否有矛盾的问题,而是实践应用上的理解问题。如同很多专业书上提出的活性污泥装置回流污泥量控制的四种估算式一样,在理论上都没错,但在实际运行中就不能按这些估算式来控制,因为实际运行中回流污泥量是不可任意调节的,它受限于污泥性质和二沉池运行状态等因素。所以我认为这些理论上的推导式或估算式只是让我们明确工艺控制中一些主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仅此而已。
232
.问:二沉池有大量的污泥悬在池中央,是不是污泥的活性太差,污泥更新太慢,泥龄太长了?该怎样改善呢?
答:二沉池有大量的污泥悬在池中央,要说明是在中心的导流井内还是外面,如在圈内很正常,只要经常清除就可,如果在中心圈外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很多,除了污泥老化外还有其他因素,还要确认是浮泥还是泥夹泡沫,如果是污泥,是块状还是碎散的,这些对于运行故障诊断是很关键的,仅凭这样说我很难诊断的。
233
.问: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NH3-N=0.88mg/L,(TPTN 没测),是不是说明出水TPTN超标?如这样该怎么处理?
答: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不一定说明出水TPTN超标,即使出水只有很微量的营养物质,由于出水不断地在流过,青苔也可在光照下条件不断获取营养而繁殖。出水堰青苔只能清扫。 
234.问:我们的装置(活性污泥法A/O)的A池出现了一层厚厚的浮泥,向被子一样盖着,是否是产生的气体附在污泥上起来的?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减少?A池有搅拌机,单纯提高搅拌机转数是否可行?
答:这是很具体的运行问题,不身临其境观察很难说准的,只能大致分析一下。A池上一层厚的浮泥,估计是A池局部厌气造成的。A/O工艺的A池是缺氧池而不是厌氧池,如果搅拌效果不好,部分污泥可能在池底部沉积而发酵并上浮,所以搅拌机的运行一定要控制好,能提高搅拌机转速就应该提高。 
235.问:化学法除磷按1gP+0.9gAL的方法对吗?我现在采用1gP+1.5gAL 投加PAC,除磷效果不好(原水P2.5mg/L,要求0.5mg/L),出水P1.3mg/L 就是降不下来,请帮忙分析一下原因?
答:按1gP+1.5gAL投加PAC已足够有余了,考虑到不完全反应的因素,这样的投加量是合理的,要确认pH 的控制范围,在中性偏酸时的除磷效果较好。如果还不能达到要求,可用石灰来除磷,但投加量要大一些,因为用石灰除磷时pH要较高。
236
.问: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和少量屠宰厂的污水,工艺是: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化学除磷—斜板沉淀—出水。pH值在 7.3—8.5之间。我以前试过用石灰水上清液除磷,没有效果。是不是直接投加石灰浆?投加量和浓度如何控制?
答:石灰水上清液当然不行,要投加石灰浆,投加量要试验确定,并适当过量投加。
237
.问:我们用的是生物接触法(组合填料),把好氧池中的观察填料拎上来看已发黑,有恶臭。我觉得这负荷太高所以回流沉淀池污泥来增加生物量,不知这样是否妥当?若不回流则水特别清,但处理效果不好。混凝剂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回流污泥是从第一个沉淀池回流的,应该不存在污泥中毒吧?如果聚铝不合适,那该用什么呢?另外我们最后有气浮,用的也是聚铝,不知道是否合适? 
答: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好氧池的水清很正常,水清也不说明COD等的浓度低;
2)生物接触法的负荷是容积负荷,与填料上的生物膜量无关,填料上生物膜太厚会影响处理效果的,所以生物的厚度要控制;
3)没特殊情况沉淀池污泥不要回流,会增加好氧池的耗氧量(额外耗氧),观察填料上的生物膜发黑说明好氧池已严重缺氧了;
4)应该增加好氧池的曝气量,好氧池出水端的DO应该控制在4mg/L以上(与活性污泥法不同的);
5)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就没问题,气浮用聚铝可以的。 
238.问:本单位用的是船型一体化氧化沟,前面设置水解酸化池,每天处理5000-7000吨(印染废水占80%,生活20%),进水COD609mg/LBOD329.1 mg/LSS310.6 mg/L。出水效果一直不好,且有色度,感官很不好,出水COD150-200 mg/LBOD 为50-90 mg/LSS100mg/L 以上。由于水量太小,不能连续进水。氧化沟排泥通过管道流到进水泵房再抽到水解池通过池中的排泥管排出,这样的工艺是否合理?
答:不合理!因为所用的工艺不符合废水特性,如:废水的可生化性不错,没必要设置酸化;在生化前应该设置混凝等预处理工序。
239
.问:隔油池里的油最终怎么处理,因为油很少不考虑回收,是否要单独加药破乳?
答:如果油多会有人来收的,油少就不好办,隔油后的水中还会有乳化油,要进一步处理,如:采用混凝气浮法。
240
.问:咨询关于环氧乙烷处理的的问题。因为环氧乙烷可以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的乙二醇,想将生活污水和环氧乙烷通过同一个生化反应池来处理,这样是否可行?
答:没错!应该混在一起处理。 
241.问:本厂的接触氧化池停止回流有一个月了,现发现里面的青苔越长越多,生物膜摸上去很厚,影响处理效果。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状态?是否可以再回流看看,如可以的话是否有理论依据?
答:这是治表而不是治本,生物膜的厚度是要控制的,在日常运行中要定期用大气量进行冲刷,如果严重结球,可采用厌氧脱膜法,当然这样会在短期内影响处理效果,操作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二沉池污泥回流与这问题无关,所以没必要回流。 
242.问:我们的污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A/O)工艺,曝气池和缺氧池都是泡沫,但二沉池中没有,感觉很困惑。有人说曝气池中泡沫是丝状菌过度繁殖,但镜检什么也看不到,请分析原因?
答:应先确认是“泡沫”还是“浮上来的泥渣”,这是二种不同的现象,根据你说的情况可初步排除是生物泡沫和反硝化泡沫。虽然镜检时没发现有丝状菌,但要观察在显微镜下浮上来的泥膜中是否包裹有细小气泡。因为在季节环境交变或污泥负荷过低时,污泥活性会下降,菌胶团变得分散细小,与曝气气泡结合后产生泥渣和气泡的混合体上浮。当含大量空气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前,大部分气泡已在配水井等处释放了,所以二沉池中不一定会有泡沫出现。此外还要确认是否有洗涤剂或毒物质进入,洗涤剂引起的泡沫外观呈新鲜的乳白色;如泡沫色泽较暗,不易破碎,出水水质变差则说明系统受到受到毒物冲击。 
243.问:接触氧化池生物膜已结球,如要厌氧脱膜法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
答:厌氧脱膜法就是停止曝气一段时间,让生物膜厌氧发酵,发酵后的生物膜容易脱落,然后加大曝气量来冲刷生物膜,促使其大量脱落,厌氧时间要根据生物膜发酵程度来定,至少一二天时间。如有二只以上生化池的,可轮换来脱膜,因为脱膜后填料上生物膜的活性有一个恢复过程,当生物膜厌氧后,就可用大气量冲刷,让其脱落,采用微孔曝气的,脱膜效果差,可用水力冲刷。如果填料结球是低聚物之类粘结引起的,厌氧发酵后也是无法脱膜的,要先确认一下。
244
.问:本单位的接触氧化池进水和出水在上面,中间是填料层,下面是推流式曝气机。水流运动是水平的,几乎没有脱氮效果,是不是进水和出水产生短流造成的?请帮肋分析。答:进水和出水在上面没问题的,只是推流式曝气机用于接触氧化池充氧和混和效果不好,但不至于会严重影响脱氮。要确认填料上生物膜是否结球,碱度是否满足,还有接触氧化池出水端的DO是否低,膜法的溶解氧应该高于泥法,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45.问:本厂处理酒精废水.,主要情况如下:COD40000 mg/L pH 5-6 SS 20000 mg/L TN 500 mg/L SO42- 35 mg/L 温度65-75℃ 拟采用的工艺是在处理系统的前端设置固液分离器,后面连接USAB+三槽式氧化沟,请问:这样的工艺合适吗?如果用UASB工艺是用高温还是中温呢?还有在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1)厌氧用中温好,温度太高要降温;(2)由于厌氧反应对水质、水量和冲击负荷较为敏感,所以要建造容量较大的调节池,这是厌氧反应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3)要根据水质特点设置预处理工序,粗、细格栅或沉砂池、营养盐和pH 调控系统;(4)厌氧部分用EGSBIC更好,好氧部分建议用卡鲁塞尔氧化沟。
246
.问:本厂的处理规模为3m3/d,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二沉池总是漂泥(负荷0.9 左右),尝试多种调节方法也无济于事,初步认为是二沉池设计负荷太高,请予以确认。
答:虽然不知道污泥沉降性能是否好,但从二沉池设计的表面负荷看,你们的意见是对的。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接触氧化池脱落的生物膜不多,沉淀池表面负荷可高一些,很多接触氧化池后续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与活性污泥的沉淀池差不多,这是不对的,膜法沉淀池的表面负荷选择应该比泥法沉淀池小,因为脱落的生物膜沉降性能通常较差。 
247.问:今早上发现本单位污水站曝气池内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DO突然从4.0mg/L下降至接近0,增加了生化池曝气量。但DO 值仍未上升,由于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显示值都这样,可排除溶解氧测定仪故障。 
答:应该确认一下废水中是否有较多的无机性COD进入。
248
.问:电镀废水中铅离子一般如何处理? 废水排水对硫化物有要求,对硫酸根有要求吗?
答:电镀废水中铅离子去除方法很多的,如:电解法、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等。废水排放标准中对硫酸盐浓度没有限止的。
249
. 问:一个医院污水处理装置,水量300/天,厌氧1.5天,接触氧化1.5天,进水主要为门诊及住院部废水,进水淡黄色,厌氧效果极差,其出水COD约为300mg/L,氨氮55mg/L,接触氧化出水COD180mg/L,氨氮35mg/L。 已经培养了快半年了,也就这效果,加了很多次污泥也没用,最近开始加面粉,有点好转,因成本的限制,每天只加了10公斤面粉,怎么样才能有效培养起生物膜?
答:应该确认一下基本的控制条件是否满足,如:厌氧池的搅拌效果、温度、营养比(是否缺磷)和接触氧化池的碱度、溶解氧等。因为介绍得太简单,我只能这样回答。
250
.问:本单位废水处理装置采用A/O法,平时A池进水氨氮38mg/LO9mg/L,现在A池氨氮在60mg/LO池在45mg/L,不知氨氮降不下去和硫化物变高是否有关系?已经闷曝一天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运行条件一直没有变化,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的,中间只发生了两件事情:1、硫化物变高;2COD变高,又有油水。此后DO就变低了,污泥从褐色变黑。现在该怎么办?
答:不知道硫化物浓度有多高,但从你提供的情况来分析,污泥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引起污泥厌气,氧不够与前面几种情况都有关。应该尽可能提高充氧量,减少进水量,如果充氧量已无法提高,可适当增加排泥量来减少污泥浓度。这样的做法表面看与三相平衡原则相勃,因为污泥负荷更高了,其实不然,因为适当增加排泥量可使吸附在污泥中的物质多排出些,也有利用于缓解氧的不足,这样处理会好一些。
251
.问:我们厂废水COD 在500~600 mg/L 之间,原来采用的是明矾+PAM 混凝+气浮的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我用双氧水+硫酸亚铁作实验处理效果不错(COD150 mg/L左右)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氢氧化铁沉淀能否用加压气浮的方法除去?
答:氢氧化铁沉淀物的比重较大,不宜用气浮。
252
.问:关于接触氧化挂膜过程中的问题:
1
O 池一开始投加5%池容的脱水污泥,尽管有活性的污泥不多,请问那些死污泥是如何从系统中消失的,是解絮成单个生物体随水流出去的还是好氧消化掉?或者是连续进水后和未死亡的污泥结合以小的絮体流出沉淀池?
2
、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是否应降低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以利于填料上污泥充分利用营养快速成长?此时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应保持约多少为合适?
3
、填料挂膜快可缩短调试的时间,有那些方法有利于污泥黏附至填料上以及填料上的污泥快速繁殖成长?
答:1、所谓的死污泥中存在着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好氧菌,在好氧状态下会恢复活性。一些挥发性固体也可被细菌降解,有些污泥解絮后随水漂出,部分通过剩余污泥排出。
2
.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要增加进水量(及时补充营养),此时水中最好不要有污泥。
3
.要缩短调试的时间,就不能用脱水污泥,应该用未脱水前的浓缩污泥接种,或在生化池未进水前将种泥喷洒在填料上,当然具体培养过程中还有技术要求的。 
253.问:我们正在调试一个皮革废水处理装置,工艺:格栅-调节池-两级絮凝反应池-沉淀池-活性污泥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废水量700m3/d,进水COD 3000mg/L,出水要求COD90 mg/L以下。活性污泥池SRT9.3小时,接触氧化池SRT4小时,中沉池及二沉池SRT2小时。 第一次投泥后没有闷曝,进行连续回流培养,泡沫及气味很重,生化池去除率一直提不上,后来投加第二次污泥,闷曝了几天再逐渐增大处理水量后效果明显,物化工序出水
COD700-1000 mg/L
左右,中沉池COD200mg/L,经过接触氧化后COD还有100mg/L,仍高于设计要求(90 mg/L以下)。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池与接触氧化都有回流污泥,后来调整为活性污泥池回流,接触氧化不回流,但这样操作接触氧化池泡沫增多了,二沉池每隔两小时排几分钟泥,出水还是带有不少SS,去除效果也没见提升。 现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1
、投泥后几时开始排泥合适?以什么为标准(没条件测SVIMLSS)?
2
、物化出水总磷只有零点几,C/P很低,现活性污泥池污泥膨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3
、若要计算磷肥投加量怎么计算可否列个例子(磷肥有效成份:P2O5=12%
4
、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否池内悬浮污泥少后容易使LAS 搅拌后覆盖池面?回不回流是否以其负荷高低来决定的?高时增加些悬浮污泥分担负荷,低时减少悬浮污泥单靠挂的膜处理水是否可行?
5
、污泥膨胀是否将进水pH值提高,让曝气池pH值保持在8-9之间3-5天后再投加营养复壮即可?
6
、膨胀时SV很高达35-60之间,是否就应增大排泥量除去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
答:分别回答如下:1、MLSS不能测的话,SV一定要测定,可大致判断污泥的多少和污泥性能,现在投泥只是接种培养污泥,不用考虑排泥的。
2
、磷不够易造成污泥沉降性能不好,也会影响污泥增长,磷应该控制在生化池进水BOD5 的1%左右,不足就要加,还要确认N是否满足。
3
、如果没有测定BOD5,磷的投加只能用试凑法大致确定,磷浓度以单质磷表示,假如每小时要设加纯磷X公斤,需设加12% P2O5 的量=X×P2O5/P×12%
4
、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很正常的,现在用回流污泥来减少泡沫是治表没治本,一般来说生物膜完全形成后泡沫会减少的,如仍不能消失可用水喷淋消泡。
5
、你们现在的污泥还不能算膨胀,可能还是营养比问题,生化池进水pH控制在6~9就可。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正常运行时污泥是不回流的,培养期内可适当回流,但在营养不足时不能回流,如果营养比不满足,投加污泥也没用。
254
.问:接触氧化工艺的二沉池投入使用后,是否要把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接触氧化池中,还是污泥培养的后期再排走污泥?如果污泥镜检中发现有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是否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并且不用再回流了(简单的说就是回流该如何控制,是否要满负荷进水时才不回流呢)? 
答:如果填料上已有少量生物膜,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否则污泥中微生物会与填料上微生物争营养,如果生物膜还没形成,可增大进水量,让污泥在系统中循环,起接种作用。污泥培养成熟与否从生物相可大致判断,污泥初步形成是会出现一些游动形原生动物,如果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一般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基本成功,但也有例外,有的废水处理装置运行正常,而固着型纤毛类原生动物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要结合SV等来分析。生物膜初步形成后如没特殊情况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
255
.问:普通的开放式厌氧折流式反应装置的厌氧泥流失后,回流量怎么控制?如何安装搅拌?如用液下搅拌一台控制面积有多少?
答:折流式厌氧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是通过水流的上下向交替来实现的,所以不需安装搅拌器。厌氧泥流失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与回流量联系起来。 增加的过程。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
258
.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
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
259
.问:本公司在处理一医药废水,废水含大量苯环类物质,水量600t/d,进水COD平均27000 mg/L。工艺:预处理+厌氧+活性污泥池+两个串连接触氧化池。目前出水在300 mg/L左右(要求是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以下)。现接触氧化出水C0D降到200 mg/L左右以后就再也无法下降了,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现想采用纯氧曝气,先作中试,看看有没有效果,还准备加活性炭试试。是否还有其它办法?
答:在排除运行控制方面因素外,如果COD确实只能降至200 mg/L左右,说明废水的B/C比太低;如果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说明曝气时间过长生物膜出现老化而部分解体了。想采用纯氧曝气是否是因曝气池供氧不能满足而考虑的,如果废水可生化性差,用纯氧曝气也没用的,加活性炭有用,但不经济。我感觉这样的工艺组合有问题,也不知厌氧工序前还有什么预处理工序,所以无法作进一步评论。
260
.问:气浮池投加PAC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都是絮状沉淀物,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呢?答:不知你们是采用CAF还是DAF,根据你说的情况投加药剂后有絮体产生,但絮凝效果不大好,这就要确认药剂投加环节是否有问题,PACPAM不能同时投加,应有分别投加单元,还要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如果排除药剂投加因素,就是气浮设施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气液界面不够;有溶气罐的话要确认溶气罐压力是否正常;4、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
258
.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
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
259
.问:本公司在处理一医药废水,废水含大量苯环类物质,水量600t/d,进水COD平均27000 mg/L。工艺:预处理+厌氧+活性污泥池+两个串连接触氧化池。目前出水在300 mg/L左右(要求是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以下)。现接触氧化出水C0D降到200 mg/L左右以后就再也无法下降了,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现想采用纯氧曝气,先作中试,看看有没有效果,还准备加活性炭试试。是否还有其它办法?
答:在排除运行控制方面因素外,如果COD确实只能降至200 mg/L左右,说明废水的B/C比太低;如果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说明曝气时间过长生物膜出现老化而部分解体了。想采用纯氧曝气是否是因曝气池供氧不能满足而考虑的,如果废水可生化性差,用纯氧曝气也没用的,加活性炭有用,但不经济。我感觉这样的工艺组合有问题,也不知厌氧工序前还有什么预处理工序,所以无法作进一步评论。
260
.问:气浮池投加PAC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都是絮状沉淀物,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呢?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溶气释放器是否完好等;采用叶轮气浮还要确认气浮机是否过小等。
261
.问:采用多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前面2个池生物膜显黑色,是否供养不够?要不要把氧气开大些呢?如果长时间这样会不会有不良后果?现在进水COD1000 mg/,泥色变黑,镜检生物数量少,停止一段时间之后闷曝,生物活性又好起来了,请问怎么样才能使进水的浓度再提高点,而不影响生化系统。
答:多级串联的池,前面池负荷高,氧供不应求,膜发黑很正常的。对于是否增加充氧量的问题,我认为也可以适当增加供氧量试试,但效果不一定会明显,因为除高负荷外还受反应时间限止,如反应时间不足,充最多氧也来不及利用,此外还要考虑充氧量对生物膜的冲刷情况,防止因曝气量过大而使生物膜过多脱落。
262
.问:正在调试一座纺织印染废水处理装置,进水水质不稳定,COD1000-1400 mg/L,色度:600-1000SS200 mg/L 左右,pH 值在12 左右。采用的工艺是:调节池→物化→一沉池→酸化池→氧化池→二沉池→清水池,加硫酸中和。物化采用硫酸亚铁+PAM 混凝。出水除了SS外都达排放要求,色度不理想,稍带黄色,不透明,出水带有悬浮物。现在的污水量不多,不能够持续进水,每天进水时间大概三小时,请问如何解决出水悬浮物高的问题?
答:色度主要通过物化工序去除,要确认混凝工序是否控制合理,如:亚铁和PAM 是否有分别投加的单元,药剂投加量是否合理,并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等。出水SS 高可能是负荷过低引起污泥发生老化而部分解絮,要严格控制曝气时间,必要时可间断曝气,如有二座以上生化池,可停运一部分池。 
263.问:本单位采用接触氧化工艺,现在两个氧化池生物膜都挂好了。由于水量不够,为了维持运行,要投加很多的营养(尿素+磷肥+淀粉),使运行费用增加。现两个池子都挂好膜了,不知道停一个池子行不行,并且过不久污水量就会增大,一个池子是处理不过来的,现在怎么样做?可否两个池子都开而减少曝气量?
答:水量太小的话还是停一个池为好,进好污水后就停止曝气,停曝期间生物膜厌气后好氧菌处于休眠状态,这样维持一二个星期没问题。再次运行前应预先曝气至生物膜初步转色就可进水,但要注意,再次投运初期,曝气量不能大,因为严重厌氧状态的生物膜很容易脱落。
264
.问:有一处理以生产氧化钴为主的化工废水处理装置,废水的COD 2200 mg/L、 氨氮6600 mg/L。现在采用厌氧(加曝气头搅拌污泥)+好氧(生物膜接触法)+缺氧工艺, 这样的工艺是否有问题?
答:工艺当然有问题,这样高浓度的氨氮直接用生物脱氮不行,还会严重影响生化,所以必须用吹脱法或化学沉淀法等方法先去除大部分氨氮,然后进行生化。本工艺采用后置反硝化还是合理的,因为废水碳氮比太低,但后置反硝化要引入一部分原水作反硝化碳源,引入的原水肯定会过量,应该在后面再设一个停留时间短一些的好氧池,把过剩的碳源去除。至于预处理方法还要根据水质特性,如可生化性等才能具体确定。
265
.问:IC装置的第一反应室与第二反应室负荷差距太大是否会造成浪费?由于污泥大部分都截留在第一反应室导致第二反应室投资效率低下,我们试验了将部分污泥提升回流到第二反应室,但结果并不好,对此有何建议?
答:第一反应室与第二反应室负荷应该有较大的差距,如过大当然是浪费,虽然上下反应室的容积比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实际运行中二个反应室的负荷差在一定范围内是动态的,所以这种负荷差与废水水质和反应条件有关。将部分污泥提升回流到第二反应室的做法不妥,这样易加剧出水悬浮固体增多,加重了后续处理的负担,这样的运行工况就与EGSB差不多了,只是多了一个三相分离器罢了。 
266.问:为何有时三槽式氧化沟边槽静沉出水时有大量气泡冒出?
答:可能是B阶段时间短或充氧不足,C阶段时间过长,造成污泥层发生酸化,出水时上升流速扰动污泥层使泥内积聚的氨气逸出,也可能是C阶段时间过长出水边沟污泥缺氧而发生反硝化,使泥内积聚的氮气逸出。
267
.问:印染废水处理装置在调试过程中出现了生物膜变薄的现象,镜检发现有大量体积很大周身有毛带黄色或紫色斑点的生物,二沉池有大量绿色东西浮在水面上,已严重影响出水水质。这样的现象说明什么?该如何处理?
答:你说的可能是瓢体虫,在污泥或生物膜严重老化前期会大量出现,应该增加进水量,如进水量无法增加,则减少曝气时间,必要时采用间断曝气,有多池运行的,可停运部分生化池。二沉池有大量绿色东西可能是绿藻,不能说是营养太多,这与生物膜老化不矛盾的,虽然生物膜因进水量太少而缺乏营养,而对藻类是足够的。
268
.问:我们在设计垃圾的渗滤液处理工程,进水COD8000mg/LBOD3500mg/L,出水要求达一级排放标准,拟采用:反硝化+硝化+超滤+NF+RO 工艺,同时我们在想,是否要取消NF这段,又没有把握,所以来咨询。
答:垃圾渗滤液性质各异,浓度高且可生化性一般较差,从你们拟用的工艺可知处理后的废水还要回用,纳滤是否可取消我也说不准,但处理这样的废液前面的厌氧工序不可少的,否则无法达到处理要求。
269
.问:本单位正在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的A2/O工艺调试, 现在水量比设计(500m3/d)少很多,100m3/d左右。加泥接种后,闷曝24小时后,采用间断曝气(进一个小时水20m3,然后停水曝气4个小时,不断重复)这样的运行方式是否可行?
答:培养初期应该采用间断曝气,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曝气时间,特别要注意曝气时间过长,因为刚形成的污泥如曝气时间过长会很快自身氧化掉。如果没把握控制好曝气时间,则应该采用“宁可曝气不足,也不能曝气过度”的保守原则,这里说的曝气过度或不足不是指曝气量,而是曝气时间。先培养好氧池的污泥,缺氧池的污泥以后从好氧池引入就可。
270
.问:1、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中物化工序用的是硫酸亚铁,一沉池出水非常清澈,二沉池出水有色度,可能是亚铁氧化造成的,现厂家需中水回用,但三价铁超标,该如何处理?2、化纤废水的UASB装置因发生酸化失败,现想重新投入些城市污水厂的污泥(未厌氧消化过),进部分原水,控制COD2000 mg/L以下,保证池子内的温度以及碱度,让其充分发酵,待产气明显,COD下降80%时再进水。这样的思路是否可行?
答:如铁含量不是很高的话,可用石英砂过滤,现成的流砂过滤器有买,可自动清洗砂,中水回用总要进一步处理的。U池厌氧污泥培养初期要控制较低负荷,一般要低于0.1kgCOD/ISS.d,当CODcr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温度只能逐步提高。
271
.问:本单位正在调试酱菜废水处理装置,废水中含盐量高,但与生活污水在调节池混合后,含盐量不是很高了。工艺流程: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斜管沉淀池+清水池+石英砂过滤器。絮凝剂采用碱式氯化铝,但试下来效果不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调节池中水颜色有点偏黄,在接触氧化池中,颜色有点偏黑,并且气味很臭。调试了半年水质一直很差,应如何处理?
答:这类废水生化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还是盐的问题,如浓度较高就要驯化,并且盐浓度不能波动太大,否则微生物很难适应的,所以要稳定进生化池废水盐的浓度,必需有较大容量的调节池。 
272.问:我们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平时处理量是1000t/d,最近一段时间废水量很少,约300400t/d,每天都要投大量的营养以维持污泥的正常活性,运行费用太大。所以想减少营养的投放量,让一部分污泥死掉,每次减少10%的投放量,三天减一次,逐渐减少到维持处理现有废水量的污泥正常运行。请问这样做有问题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不能这样做!水量少减少营养投加量没错,但只能按水量比例减少,让一部分污泥死掉的说法和做法都不妥,如果按你这样做,会影响污泥的总体活性。现在应该增加排泥量,使污泥浓度下降,如果是多池运行,可停运一半的反应池。
273
.问:本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状态现在很差,MLVSS/MLSS 只占到了40%左右,SVI值也只有40~50。曝气池混合液沉淀速度快,但絮凝效果不好,上清液混浊,悬浮物可以达100mg/L。为了提高MLSS,就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但效果不明显,四五天了污泥浓度还是没有上去,进水量和水质与以前并没有大的变化。现在应该怎么办?
答:说明污泥活性已很差,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供氧量。不要担心污泥排得太多,有条件的引入其它厂好的污泥进行生物修复。你说现在的进水水质与以前变化不大,这不一定的,如果污水中不可生化的物质的比例增加,COD不一定能反映出来。还要确认一下,污水中是否含较高浓度的盐类,如有大量盐类进入,也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但不论是何种原因,按我前面说的处理办法没错的。
274
.问: 我们处理的是生产氧化钴的废水 ,废水的COD5500mg/LNH3-N 28000 mg/LBOD很低 ,CL离子7000mg/L。采用的工艺是: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前期预处理吹脱NH3-N:用生石灰和Na0H,氨氮处理效果较好,在35 mg/L左右。但现在Cl离子升到了14000mg/L,应该如何处理?
答:首先应该确认污水的CODBOD5是否有代表性,尽管COD测定中要加硫酸汞来隐蔽氯离子,如氯浓度过高还是会使测定结果高于实际值,氯离子高对BOD5也有干扰,使测定结果大大低于实际值。 前废水平均的氯离子浓度要使微生物通适应是有难度的,如果通过驯化能适应,也要有较大容量的废水调节池,使进入生化装置污水的含氯浓度尽可能稳定。因为经驯化后的微生物能适应高的氯离子浓度,但氯离子的浓度波动大也不行的。
275
. 问:我们采用的是AB工艺,进水COD500-800mg/LBOD100-150 mg/LSS600-700 mg/LNH3-NTP2 mg/L左右,部分污水为造纸废水,没有水解酸化池,请问如果调试时是否要补充C源?正常运行后是也要长期投加NPC源?
答:磷够了,氮要加的,培养污泥时补充些碳源可缩短培养时间,正常运行时不用加碳。只是这污水可生化性较差,如果今后水质还是这样,COD要达标有困难的。
276
.问:造纸废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运行一直很正常,近5天因进水水温升到41度,生化池中午的极端水温到了42.2度,污泥出现了解体现象、二沉池出水水质也变得差了。后来采取了降温措施,但生化池水温仍在40摄氏度左右,也采取了降低进水负荷,但二沉池出水水质未明显改变。请问这种情况运行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对好氧处理来说,水温超过38度就会有一些影响,高于40度则严重影响处理效果,所以只有采取降温措施。不知道你们是用鼓风曝气还是表面曝气?如是鼓风曝气,在保证曝气池氧能满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开风机,因为鼓风曝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温的。在目前无法再把水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池调节水量(均衡水温)来使进曝气池污水的水温相对稳定,这样会好些。
277
.问:医院污水处理难题:(无化粪池)原水:COD 612mg/LBOD324mg/L;氨氮;53mg/L;水量:300m3/d。采用厌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厌氧池反应30小时,接触氧化池采用折流式池形(分2格),后一段前端采用214毫米喷嘴的射流器搅拌充氧,但溶解氧仍在0.5mg/L以内。厌氧出水:COD 272mg/LBOD118mg/L ;氨氮;33mg/L ,接触氧化池采用弹性填料,挂膜效果很好,采用5.5kw射流曝气机2台 ,每天曝气20小时,二沉池出水清澈,无明显悬浮物.,填料上膜呈褐黄色,约5毫米厚,在接触氧化池第一格前段设
414毫米射流器,其对应射流泵5.5kw 放置在接触氧化池第二格末段,在第一格末段设置414毫米射流器,其对应射流泵5.5kw放置在就地。第二格基本作为缺氧池使用。好氧出水:COD 77mg/LBOD21mg/L;氨氮;37mg/L。 请教:这样的工艺有什么问题?为何氨氮不能达标,充氧效果也能达到要求,也采用了大的回流(估计约300%),最近还在缺氧池前段(即接触氧化第二格前段)每天投加5公斤白糖用于补充反硝化碳源物质不足,但没明显效果。答:主要是工艺设计问题:(1COD不高,且B/C比高,用厌氧工序不妥;(2)好氧接触氧化用射流曝气会造成气流不均匀,污水不能充分与生物膜接触,生物的厚度也无法控制。 其次是运行问题:
1)硝化效果不好的原因不是反应时间不够,而是弹性填料上生物太厚,生物膜厚度达5mm太厚,这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原因之一。
2)硝化效果不好还可能是缺少碱度,要确认碱度是否够。
3)目前这种情况下不要考虑反硝化,更不用加白糖,硝化效果不好又何言反硝化呢?倒不如将缺氧池作好氧池用,来提高氨氮的去除率。
4)由于缺氧池还在大量回流,使好氧反应该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整个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所以必须调整工艺,缺氧区如无法曝气,可提高前面好氧池的曝气量,使好氧区向后扩展。还要强调的是后面好氧接触氧化池溶解氧要控制在4mg/L以上。
278
.问:我们处理的是原料药和制剂两种废水,采用的工艺:两级酸化水解池+接触氧化+沉淀。目前正在进行调试,两周前沉淀池中生长了许多鱼虫,为了消除鱼虫,接触氧化池采取了间断曝气,结果一夜之间鱼虫全部死光,出水COD明显增高,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的微生物量减少,现在连续曝气,接触氧化池微生物量仍就没有增加,请问引起原因及下一步如何做?另外如何衡量酸化水解池微生物量?
答:二级酸化池没听说过,也没必要,我想第一级应该是厌氧。沉淀池出现鱼虫说明水质好,没必要采用这样的措施来消除它。你说接触氧化池微生物量仍就没有增加这话不对,因为接触氧化没有生物量的概念,要控制的是生物膜厚度,生物膜过厚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79.问:废水调节池设计上写明调节池中最高水位不高于进水管的水位,有效水深23米。 现有的调节池从进水管至池底3.6米,进水管至池顶还有1.5米,当水位控制在与进水管相平时停留时间为7.4小时,车间排水井与废水调节池进水井标高差0.3米。现在领导认为原水混合不均匀(原水某成分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之比有时达2),想尽量抬高调节池的液位。请问现在水位能否在不使车间出水倒流的情况下尽量升高?设计的水位和有效深度有多大限制性?
答:根据你所说的,现在水位不宜提高了,再说调节池水位与均质关系不大,应该在池内安装水下搅拌器来强化均质。
280
.问:接触氧化调试,池中只见生物膜不见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池很清啊,估计是负荷太低了(生活污水),只看到极少量的脱落的膜在水中,出水有点偏黄,这样是否正常?
答:接触氧化池只见生物膜不见活性污泥很正常的,与活性污泥相比,生物膜更能适应低负荷处理。
281
.问:最近我厂的接触氧化池出现了一些问题,情况如下:
1
、填料上滋生了很多几毫米长的红色小虫,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
、实际废水量350-400m3/d,调节池停留时间9个小时,没法实现水量由很小到满负荷的培养过程,只能一开始就进一半的水量来培养并投加少量红糖,开启沉淀池回流泵回流污泥来促进挂膜。这样培养后接触氧化池COD去除率达不到50-60%的效果。这样培养妥当吗?挂膜时回流比多少为好?初期沉淀池污泥很少也需要回流吗?
3
、接触氧化池后面是竖流式沉淀池,接触氧化池出口处水面以下约50 厘米有一根进入竖流式沉淀池中心导流筒的ABS管。若在这根管上加个弯头抬高其高度,如果出水离标准很接近了,用这方法来提高点接触氧化池的水位延长点停留时间是否可行?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
、 如果是俗称的鱼虫,说明水质良好,而你说的长型的红色虫不是鱼虫,在水质好的水中不会出现。
2
、 如果污水有毒物质不高,全部用废水来培养问题不大,红糖就不用加了。说到回流比,一般的接触氧化池没有回流的,也就是说后面沉淀池的污泥不用回流的,也有设置回流管的,以便在特殊情况下用,所以要确认填料上是否有生物膜形成,如果已初步形成,就不要回流。
3
、 要确认出水管是在接触氧化池内50厘米以下接出,还是出水从池面流至出水槽,再在池外的出水槽水面50厘米以下接出。如果是前者就是设计上的低级错误,因为无法稳定池内的液位,可以用你说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是后者就没问题。
282
.问:我们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出水水质已达标,处理工艺是:物化→一沉池→酸化池→氧化池→二沉池→出水。酸化池和氧化池各有两座。这两天出现其中一座酸化池内的水变成白色,另一个池子还是跟以前一样。请问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答:池水发白的酸化池可能进水量少或搅拌不均,要确认二池负荷是否不均或搅拌问题。
283
.问:本单位处理制药废水,接触氧化池采用微孔曝气,现接触氧化池水面上产生大量白色泡沫,水面上水的翻动比较均匀,但是溶解氧监测不出来,固定溶解氧时形成白色沉淀,请教为什么检测不出溶解氧?
答:不是检测不出溶解氧,而是没有溶解氧。当水样中没有溶解氧时加入硫酸锰后就产生白色氢氧化锰沉淀,如果有氧就会生成棕黄色的锰酸锰沉淀物。
284
.问:最近调试一座中药废水处理站,采用的工艺是UASB-DIT-IAT工艺,废水的B/C比为0.45。现在厌氧出水有大量漂泥,水的颜色发黄,有酸味,请问怎么解决?还有我想快速启动好氧,污泥浓度在3g/L左右还是处理不理想,这又有什么办法来实现?
答:应该先解决厌氧的问题,厌氧工序运行正常后,好氧工序也会正常。根据你所说的可以初步认为UASB已发现酸化了,应该先降低U池的负荷,还要确认营养比等条件是否满足。
285
.问:印染废水处理装置,前段时间运行很好,但近日来六座生物接触氧化池出现了这种情况:前三座池的生物膜很厚,颜色发黑,镜检发现钟虫占大多数,后三个池子膜很薄,摸起来没有滑腻感,能看到纤维并且塑料板上有一块一块暗红色物质,将暗红色物质放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时,偶尔有钟虫但大部分是一种体形硕大,成节,有短纤毛,头部(也许是为部)有两个触角,淡黄色透明有点像猪吻轮虫的生物出现,请问该生物是什么生物,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我想这六个接触氧化池应该是三组并联,每组前后二池串联吧?前三个池生物膜厚是因为负荷高,如生物膜太厚就要控制好厚度,否则会影响处理效果。生物膜中有很多钟虫,这是生物膜活性好的标志。后三个池因负荷低生物膜就少,所以有较多的后生动物出现,如果是活性污泥就易造成
污泥老化,生物膜相对好些,因为生物膜对低负荷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你说的后池的生物也许是飘体虫之类,这类后生动物多说明有机负荷很低,数量过多会造成生物膜减少和脱落,因为这类生物会捕食生物膜中其它生物和物质的同时也会吃进污泥,同时在其活动过程中会搅动生物膜,使生物膜大量脱落。所以后几个池生物膜少除了负荷低的原因外,也许还有这方面负面因素。
286
.问:本公司污水处理装置的剩余污泥含水率在98%左右,加絮凝剂后絮凝效果很好,但在带式压滤机上运行时,污泥却从滤带漏下并从滤带两侧挤出来,请问这是滤带选择问题还是絮凝剂的问题。
答:你说的是滤带上污泥铺泥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加药调质不当外,还与前面污泥浓缩池的浓缩效果有关,此外,还要确认压滤机带速是否太快等因素。
287
.问:为什么曝气池的MLSS一段时间增加较快,一段时间又逐渐减少?化验室做MLSS时用滤纸过滤速度很慢,比过滤污水的速度慢很多。这是否属于粘性污泥膨胀?曝气池混合液的沉淀上清液混浊,SV 20%SVI= 52
答:MLSS一段时间增加的快,一段时间又逐渐减少并不一定是系统的污泥总量有波动,进水量波动也会引起污泥浓度波动的,因为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是相对稳定的,进水量增加MLSS会相应低些,反之则会提高。从你介绍的情况来看,污泥没有膨胀,而是有些矿化了,这样的污泥活性很差,应该减少曝气时间或增加排泥量。还要说明的是测定MLSS不需要用滤纸过滤。
288
.问:我们的好氧池采用鼓风曝气,风机开10来分钟,DO就上升到5mg/L左右,进水后DO又很快下降,如风机再开10来分钟又会升到5mg/L左右,只能停停开开,在不进水的情况下,开10分钟就要停1个多小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有二种可能:1、进水浓度低、水量少;2、进水中含较多的无机性COD。由于生化过程的耗氧速率不会这样快,所以后者的可能大于前者。
289
.问:我单位是焦化厂,用A2/O处理蒸氨废水,现在想请教的是排泥是否每天都要排?运行一年以来,由于进水波动大和污泥量少的原因一直没有排泥,沉淀池出来的泥全部回流了。现在好氧池的泡沫颜色深,是不是污泥老化了?进水pH值为6.2,好氧池里天天加碱,出口碱度也只有49,还有镜检活性污泥时用十倍镜没有发现生物,这是否正常?
答:排泥是否每天排要根据装置的规模等情况定的,有的大型装置剩余污泥是连续排放的,只是排多排少而已,中小型装置一般都是间歇排的,一年多不排泥是不对的,虽然泥量少,但长期不排泥会更糟。好氧池的泡沫颜色深不能说是污泥老化,要确认是否是若卡氏菌过多引起的生物泡沫。镜检污泥至少应该用100倍观察。
290
.问:关于CASS设计的问题:CASS前置生物选择区和兼氧区,后面是主反应区,通常认为的容积比例关系是1520。我看了很多设计实例,生物选择池和兼氧区通常维持在11左右的关系(都在1小时左右),有时候生物选择区甚至比兼氧区大。不知这一比例用意何在?
答:比例关系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进水浓度和选择方式等来定,生物选择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生物选择池和兼养区11,我认为不妥,至少没有选择的机动性,这样的情况只适合厌氧选择,如果采用好氧选择,会造成带有溶解氧的混合液进入兼氧区,使兼氧区实际有效容积减少。所以前面的容积比较合适。我还有一观点:采用生物脱氮的装置没必要设生物选择区,因为缺氧区已有生物选择功能,由于存在硝酸盐,使菌胶团细菌能够利用池内硝酸盐作氧源进行生长繁殖,而丝状菌没有此功能,会在选择池内受到抑制,降低了污泥膨胀的可能性。 
291.问:生物选择区的设置是否还有其他的功能,如:(1)难降解有机物的预水解酸化,当然由于HRT的限制,这一作用只是辅助性的;(2)污泥的释磷(包括回流到厌氧区的污泥)。所以我认为厌氧区的设置还是有必要的,在目前的设计中也广泛应用,即普遍的采用厌氧,缺氧,主反应区,当然由于各区HRT 比例的不同,这与空间上的A2O 还是有所不同的,CASS主要是通过时间上好氧、缺氧、厌氧来达到降解有机物的目的。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对?如果对的话,就存在下列问题:即各区的HRT 比例如何确定,我看过的资料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比例关系,某国内大院做的就有31121.518不同的关系,其他院做的更是五花北门,是否是由于水质条件和处理目标的不同或者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是我第一个不明白的。还有就是你所说的生物选择区HET一般不超过0.5h,这是很多教材和设计指导书上给出的指标,但很多设计图纸资料,提供的却普遍在1小时左右,这是困惑的地方。因为单从生物选择来说0.5h已经足够,增加HRT是不是为了酸化水解和磷的进一步释放?
答:有些方面我也有困惑,我感觉目前国内对CASS的运行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设计上也主要针对主反应区容积,而生物选择区容积是根据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定的,所以对生物选择池的容积不一致,我想也可以理解的。CASS 主反应区和预反应区的反应时间主要是通过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没错,但与容积也有关的。至于增加HRT是不是为了酸化水解和磷的进一步释放,我不认同,因为1小时对厌氧酸化是远不够的,释磷作用有一些,但不完全,如果要酸化或释磷就不能仅靠选择区来完成。
292
.问:我正在做一个电子厂清洗废水的调试,废水中含松香水,工业酒精,洗洁剂,COD 5000mg/L,采用水解酸化-2级接触氧化。因厂方生产还没有达到设计值,废水量不多,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达2.2天,接触氧化池为2.2天和1.5天。现在生物膜生长很不稳定,投加面粉后有好转,厌氧池污泥悬浮,水面有大量沼气气泡,跑泥严重,以至后面2个好氧池都是黑色。好氧池沉降效果很差,清夜为黄白色乳状,二沉池水很黄。请帮助分析一下。
答:水解酸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太长了,污泥可能进入碱性发酵阶段了,好氧池生物未生长好是因为负荷太低。所以应该减少酸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好氧池停运一只或暂时不用酸化池,先培养二座好氧池的生物膜。
293
.问:印染废水处理,采用多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水浓度大大低于设计值,现在各池的生物膜已基本形成,可能是水温高的原因(40度左右)出水还是不达标,镜检时每滴水中都能看到至少二、三个轮虫,钟虫有的是苞囊。轮虫出现应该说明处理效果好,可出水COD居高不下。现在加了些磷肥,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停部分曝气池?接触氧化池生物膜老化应该怎么办?
答:轮虫出现一般水质较好是相对而言的,还要看数量。40度的温度对生化是有些影响的,建议暂时不要再停曝气池,生物膜能适应在较低负荷下运行的,按这样运行后一段时间后再视情况处理。
294
.问:本单位废水处理装置处理造纸白水,废水中经常有大量造纸机器涮洗用的洗涤剂,pH6~9。主要工艺:混凝(PAC+PAM+沉淀物化处理。处理后的水经常不能达标,请问在工艺方面不做大的改动的情况下,是否有什么方法去除表面活性剂?
答:要确认运行控制上是否有问题,如PACPAM的投加量、投加方式、pH、混和扩散等条件,这些都很重要,如没问题,可用其它无机药剂代替PAC试试,如:聚合硫酸铁等。也可增设气浮工序或用混凝气浮代替混凝沉淀,气浮对表面活性类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 
295.问:我们采用的是水解酸化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工艺处理废水,后面还有稳定塘。进水COD只有40 mg/L左右,P1 mg/L左右,NH3-N20左右,曝气池内基本上没有污泥,溶解氧8 mg/L左右,水又不能直接排放,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答:停运曝气池,可在曝气池出水槽投加混凝剂,沉淀池作混凝沉淀用,处理后的污水再进后面的稳定塘,这样也许能达标。
296
.问:印染废水处理处理装置(生物接触氧化),一个月前部分生化池生物膜脱落后,出水一直超标。现在生物量已经上来,但出水还是不行,生物膜中钟虫占优势,但生物种类较少(有部分变形虫、草履虫,最后一个接触氧化池有轮虫)。为了提高处理效果,目前的情况下是否能在接触氧化池投加活性炭?如何投加?
答:从生物相看情况应该不错的,是否再运行一段时间看看?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但要有专门的投加设备,投加量要看情况,如果临时投加每吨进水至少200克,可投加在氧化池进水端。
297
.问: 本厂采用奥贝尔氧化沟,设计处理能力为2.5m3/d,本系统进水与回流污泥是先进入一个方型的厌氧池,再进入外沟-中沟-内沟-出水。现要制定污泥运行方案,请问接种污泥是投入氧化沟内沟进行培养还是同时投入各池培养?具体该怎么做? 
答:可采用级数扩大培养法,先在内沟培养,污泥形成并增多后再逐渐引入中、外沟。也可三沟同时培养(根据进水量、进水浓度和接种污泥运输是否方便等情况来定)。厌氧污泥不必专门培养,待氧化沟正常运行后将排出的剩余污泥逐步引入并让其自然厌气就可。 
298.问:本厂的染色废水处理装置出水的COD虽然较高,但出水一直很清澈,所以出水没经进一步处理就回车间重复利用了,布匹染出来与用自来水没什么区别。这样重复利用是否会不利于生化?另外,沉淀池的污泥和气浮浮渣渗滤液部分回流到了调节池,现调节池底部已有部分淤泥,是否也会影响出水?原来主要用分散染料,出水化学需氧量虽高但很清澈,现在用了部分硫化染料出水混浊,气浮也不出渣。
答:处理后的污水重复利用很好,只要处理后的出水COD没有进一步上升,就可认为对生化没影响;沉淀池的污泥和气浮浮渣渗滤液回流至调节池是不妥的,改用硫化染料后如气浮效果不好,应该换药剂试试,对生化反应来说,改用染料后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
299
.问:我们厂是一个日处理量50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为AO 法。从去年底开始通水试运行至今,出水水质仍未达标。具体情况如下:(1)设计进水COD500mg/L,现实进水COD值为1100 mg/L左右,实际进水量只有设计的60%;(2)旋流沉沙池由于设备不能保证正常运行导致出砂量很少;(3)近3个月来初沉池表面出现大量浮泥,大的直径达到30-50cm(其漂泥中有很多小块的栅渣),采用的措施是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4)曝气池表面也出现大量的浮泥,在池体回旋区内表面聚集,曝气池内水体呈黑褐色,泡沫呈黑色,偶尔部分池内会出现白色泡沫。以上问题该如何分析和处理?答:虽然进水COD高出设计值一倍多,但水量只有设计值的3/5,也就是说有机负荷稍高于设计值,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但问题不大的;目前处理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估计是污泥缺氧所至,应该尽可能提高好氧池的充氧量;如果充氧量无法再提高,就要确认
曝气池污泥浓度是否太高,如果太高就要增加排泥量,使曝气池MLSS下降,以免增加额外的耗氧;旋流沉沙池设备不正常可停运旋流设备;初沉池内污泥要及时排出,以防池内污泥积累过多而发生腐化。 

300.问:我们公司的一个垃圾渗滤液工程现在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已两个多月,采用厌氧池+CASS+反渗透处理工艺,开始时CASS的出水氨氮还可以,在10mg/L。但本周出水氨氮突然升高到50mg/LCOD也从原来的100mg/L200mg/L。处理装置三班运行,每班进水36吨,进水COD1200 mg/L左右,氨氮在1100 mg/L左右,BOD400 mg/L左右。估计可能是由于进水BOD的减少导致反硝化碳源不足,想通过添加甲醇来提供部分碳源,但要加多少不太清楚。目前曝气为四个小时,SV18%SBR池约1365立方米。还要问的是BOD的高低跟泡沫有没有关系。目前泡沫比较多还有点粘性,上面都粘有一些活性污泥。
答:氨氮的处理效果已很不错了,关于进水BOD的减少导致反硝化碳源不足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现在是要降低氨氮而不是总氮,也就不用考虑反硝化了,否则会影响硝化效果。如果要反硝化的话,BOD5TN之比应该在5以上。目前应该增加曝气时间,控制好碱度来提高硝化效果,否则出水氨氮还会上升。泡沫多少与进水BOD5没直接关系,与污泥浓度有关,污泥浓度上升会减少泡沫。

 

 上一篇: 工业废水处理有七大基本原则
下一篇: 工业废气治理技术现状

返回首页|关于源禹|资讯中心|人才招聘|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 2014 深圳市源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24603号 技术支持:深圳网站建设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社区"宝安桃花园科技创新园松岗分园"B栋21楼 服务电话:0755-86000581